2013年11月21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国内

  新的生育政策方案出台后,引发了多方关注。双胞胎家庭能否再生育二胎?究竟是单独二胎还是单独两孩?针对疑问,卫计委相关人士19日出面澄清,“单独两孩”不等同于“单独二胎”。如果“单独家庭”的第一胎生的是双胞胎或多胞胎的话,那该家庭就不适用此次的新政了。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15日发布的《改革决定》,宣布了这一人口与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

  19日,卫计委相关人士明确向记者指出,其实按照严格意义上来说,此次的新政应该简称为 “单独两孩”更为准确。日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也就是说,如果“单独家庭”的第一胎生的是双胞胎或多胞胎的话,那该家庭就不适用此次的新政了。通俗来说,计划生育管的是孩子数量,而不是胎次,因此“单独两孩”更为准确。

  此外,现行政策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夫妻双方申请,经区、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只有一个子女,经指定医疗机构诊断证明为非遗传性病残,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并且只有一个子女的;婚后五年以上不育,经指定医疗机构诊断证明为不孕症,依法收养一个子女后又怀孕的;再婚夫妻双方只有一个子女的。

  政策链接

  双胞胎不算“独生子女”

  记者从北京市计生委了解到,根据北京市现行规定,双胞胎不算“独生子女”,不能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但可以凭单位证明(无单位的凭村、居委会证明)申请领取一份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

  意愿调查

  多少“单独”家庭选择生二胎?

  在中国2000万“单独”家庭中,究竟有多少愿意生育二胎?想生的生不了,能生的不愿生又是为了什么?全社会应为即将到来的人口新增长做些什么?

  调查结论各不相同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牵头组织的一项样本数近万人的调查显示,符合“单独二胎”政策的夫妇中大约50%-60%愿意生育第二个孩子。这一结论与多个门户网站上的调查结果类似,新浪网进行的一项3万余人参与的调查显示,64.5%的网民愿意生育“二胎”。

  但此前上海人口部门2012年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上海符合二胎政策的家庭实际生育并不多,上海户籍80后家庭的平均生育意愿为1.2个孩子,这些家庭中约有80%是“双独”家庭。常州市人口计生委的统计显示,2011年符合条件的已经生育一胎的妈妈明确表示愿意再生一个的,只有26.9%。翟振武说,不同的调查结果得出的结论存在差距,其实是因为生育意愿并不一定能转化为生育行为。“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生育成本较高,生育率比较低,这都是正常的。政策上不限制,给予了居民充足的选择空间,至于是不是真的生,居民可以自行选择。”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李建民教授说,生二胎的意愿除了在城乡之间有差别,在不同地区也不一样,这与思想观念、传统习惯、经济发展水平都有关系,所以在不同地区进行的调查和试点,结果往往并不一致。

  生育意愿分化严重

  记者了解到,愿意生育二胎的家庭不少,除了传统的“养儿防老”“传宗接代”功利性生育目的,不少居民是出于“希望孩子有个伴”“孩子给生活带来乐趣”。而对于不愿生育的家庭,职场竞争激烈“不敢生”、生育观念业已形成“不愿生”、生活成本的压力大“生不起”,都是降低生育意愿的原因。

  上海白领周小姐女儿不到三岁,虽然符合“单独”生二胎的条件,但高昂的生育成本让她望而生畏。“花钱从怀孕就开始了,产检加上生产住院的费用,接近2万元;请月嫂一个月8000元;奶粉按250元/桶计算,一年的奶粉钱就差不多1万元;孩子没人带想送去幼托班,一个月至少2000元;未来如果想给孩子学个钢琴什么的,兴趣班支出每月又是一大笔……”

  未雨绸缪

  社会需要做哪些准备?

  毕竟,“单独二胎”的政策实施后,出生人口必然会有所增加。在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原本紧张的现实环境下,社会要为这一政策的实施做哪些准备?

  专家建议,应从错峰生育、完善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的配置等多方面着手,应对即将到来的新增人口,同时,还要探索分担家庭的抚育成本,解决“不敢生”“生不起”的后顾之忧。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表示,从全国来看,符合“单独二胎”再生育条件的夫妇总量不是太大,再加上各地启动实施政策会有“时间差”,因此短期内不会出现出生人口大幅增长的问题。对部分符合条件人数较多的地区来说,可以采取倡导合理生育间隔、优先安排年龄较大的单独夫妇再生育、做好再生育审批等,防止出生堆积。

  上海大学教授顾骏指出,应对出生人口的增长,还要注重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等资源的合理配置,预防加剧看病难、入园难、升学难等问题。

  翟振武说,此次政策受惠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城市家庭,再加上城市的流动人口进城生育和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的第四次人口出生“小高峰”,三重压力下,要提高城市医院的妇产科资源和儿科资源,提高承载能力,应对即将成为常态的人口新增长。据新华社、《解放晚报》报道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