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21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国内

  10年自主招生

  质疑声不断

  11月28日,在教育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人大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王利明出席了发布会,受到多家媒体关注。但没有等到记者提问环节,王利明就中途离场,这在教育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是很少见的情形。

  针对蔡出事后牵出的自主招生腐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教育部一直明确规定,高校要进行阳光招生,做到公开公示,如果有哪个高校违纪违规,务必要严肃查处,教育部明确要求中国人民大学配合调查。

  教育部的表态引起公众对自主招生的反思。2003年在全国启动,自主招生至今已经10年,其中首批试点的22家中,就包括人大。

  这项招生政策的初衷是,通过高校自主考试,选拔具有超长创新和实践能力,或者有特殊才能、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通过考试并签订协议的考生,高考后,可以通过低于高校指定分数线以下若干分数进行录取。

  但令人遗憾的是,自主招生10年来一直伴随着各种质疑的声音,人大亦不例外。

  已从人大毕业的刘涛向齐鲁晚报记者透露,自己当年的高考成绩非常好,就选报了法律类专业,自己的成绩也确实能达到该专业的分数线,但结果却被调剂到了另外一个专业。“这其中,肯定存在种种人为操作、领导干预的情况,幕后的不公平、不公正,到现在我都没有搞清楚。”

  记者注意到,随着蔡荣生被调查,网络上有关人大招生问题的爆料也在增多,尽管很多都难以证实,但其中不乏隐情。

  在自主招生中,高校一直有自主权,特别是2005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出台后,在统招时,省级招办可将高校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档案提前批次投档,这极大增加了高校的选择权。

  自主权越大,就给“人为干预”留下了空间。据媒体报道,人大艺术特长类的招生过程中,评委考生间并不拉帘,尤其在面试环节,考官的判断对考生成绩影响较大,这都给腐败提供了空间。多位人大的老师和学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于蔡荣生和人大在招生上的“黑幕”早有耳闻,所以看到他因招生问题被调查并不惊讶。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向记者解释了自主招生导致腐败的症结,因为目前的高校自主招生过程中,学校处于强势地位,一方面把自主招生变为抢生源的手段,另一方面则制造权力寻租空间,只要有行政人员的参与,权力的寻租就是难免的。

  研究生招生

  同样有寻租空间

  根据人大历年的自主招生简章,人大的自主招生选拔由本科招生委员会领导,在选拔过程中,学校纪委、监察处全程参与,本科招生工作在学校纪委监察处的全程监督下进行。监督机制看似严丝合缝,但仍不妨碍蔡从中牟利。

  知情人士向齐鲁晚报记者透露,蔡荣生是前校长纪宝成的得力部下,本科招生委员会主任虽为该校副校长担任,但蔡荣生实则无人能管,自主招生的监督机制貌似很严格,实际上对蔡并未形成有效监督,形同虚设。

  权力缺乏约束,这同样是大学存在的问题。熊丙奇分析道,现行的学校治理体系中,行政权力极大,行政权可以主导教育和学术资源的配置,直接介入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而且缺乏监督和制约,很难规避招生过程中出现权力寻租。

  而招生腐败,不仅存在于人大,也不只存在于自主招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招录中的问题更大。”某地方高校系主任王宏伟告诉记者,每年都有亲戚、朋友、老乡来找他,希望能通过“特殊途径”读研,均被他一一拒绝,“但从整个学校的招生效果来看,每年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同等情况下优先录取更是大量存在”。

  王宏伟说,研究生招生一般有几个环节容易出问题,“考前透露考试题目,在命题前,尽管各高校各学院要求出题的导师签订保密协议,但是泄题现象却屡有发生,阅卷最容易出问题,有的学生在试卷上做标记,有的导师很明确地告诉关系好点儿的学生,可以把最后一道主观题的答案告诉我,我给你的卷子打分”。调剂过程同样容易出问题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花点钱找找人,打打招呼,“地方性高校非常讲关系、看人情,有规无章,不少人都在这么做”,王宏伟说。

  “有花2万元,调剂成功的;也有人给某领导送贵重物品,运作成功的;有人通过购物卡操作进去的……”一位不愿具名的高校学生向记者透露发生在身边同学身上的故事。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方流芳指出,在研究生招生中,教育部给一所学校分配多少指标,并不透明,而学校如何对招生指标进行再分配,也不透明。除“统考录取”之外,还有统考之前的“推免保研”和统考之后的“补录”、“破格”。“补录、破格指标究竟来自教育部对招生指标二次分配,还是学校截留了招生指标进行二次分配,这不太清楚。”

  正在广西某高校就读的硕士研究生赵宇说,2011年的4月,正值高校硕士研究生招录工作进行,他的两位同学就通过“特殊调剂渠道”进入到各自理想的大学,“要不是我亲眼目睹,我真的不敢相信关系和金钱原来这么‘好使’”。

  赵宇告诉记者,其中一个同学通过家里找关系,和对方学校的一位行政领导打好招呼,确保自己的研究生调剂“万无一失”,为此专门请人吃饭,也送过东西,“确实花了不少钱”。

  2011年本科毕业的陈星来自江西,目前在北京一家化妆品公司上班,他告诉记者,身边的一位同学刚刚进入江西某高校读研究生,“熟悉的人都知道,他学习成绩一塌糊涂,不可能考上研究生。”不过其父亲是当地一位很有影响力的官员,这位同学私下里也告诉陈星,“要不是靠关系,我哪能啊。”

编辑:李晓飞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