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都公园北边,一处绿化带内分布的废弃地下管道成为了一些外地来京人员的住所。67岁的老人全友芝(音)称,住在地下管道已近20年,每天靠捡瓶子维持生活。这期间,还有其他人也将地下管道寻做住处,最多的时候曾有10人住在此地。“被封了,我就再找其他地方住。”全友芝老人说,她自己的规划就是,凑够钱,给自己盖个小房子。
故事
两位拾荒老人
组成井下之家
昨日晚间9点左右,一名老年妇女朝着绿化带里的地下管道走来。看到路边聚集着很多人,老人稍有迟疑,停在远处。老人掀开地上的一个井盖,把手里拿着的一个空塑料瓶扔了进去。
“我回家啊。”北京青年报记者上前询问,老人告知就住在地下管道中。“我叫全友芝(音)”,据老人讲述,她来自河南商丘,今年67岁,没上过学,不识字,来北京已经20年。
老人说,自己每天都出门拾荒,早上5点多起床,在附近餐馆买好馒头,喝点粥就出门去捡塑料瓶。老人称,这20年来,她每天如此。
“我常去三里屯。”老人称,每天自己都从丽都公园步行至三里屯等人多的地方,拾捡大家扔掉的塑料瓶,然后卖钱。夜里9点左右再步行回到住处。
“一个瓶子8分钱,今天卖了15元。”老人告诉北青报记者,每天卖瓶子获得的钱是她唯一的收入,捡得多的时候可以卖30多元钱。一个月下来,老人说她能靠卖瓶子获得三四百元钱。“吃完饭,还能剩200多元。”老人说,她每天尽量吃得简单,一个月下来能有所结余。“今年已经存了500多元钱了。”老人说。
夜里11点左右,丽都公园路边陆陆续续聚集了另外三名老人。全友芝老人告诉北青报记者,其中一位老年妇女同她一起住在地下,一名老年男子是其丈夫,但并不住在此地。“我是住在屋子里。”另一位怀抱着二胡的老人称。几位老人都来自河南商丘,来北京多年,主要靠拾荒为生。
“都是可怜人。”停车场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选择住在地下,也是因为穷。据了解,此处还住着一位靠洗车为生的53岁的王先生,家在怀柔农村,家里共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正上高中,儿子上初中,学费开销很大。前晚民警把王先生安排到他在停车场边的简易房内住,但是王先生又返回井内居住,一大早起来就离开了,昨日夜里也没再回来。
北青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几名城管工作人员正在商议如何处置这些废弃地下管道。说起这些住在地下管道里的人,一名工作人员称:“我们以前就帮过他。”工作人员表示,此前曾送过以洗车为生的王先生去救助站,也帮其找过工作,但王先生自己又回到井下。昨日下午5点左右,城管人员离开现场,并未处置这些废弃的地下管道。城管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管道归属不明确,不敢轻易封堵。
井内面积不足3平方米
探访
丽都公园北门,道路两边的绿化带内满是枯萎的草根,十余个地下管道的井盖凸出地面。
“洗车的人就住在这口井中。”路侧停车场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一位姓王的男子就住在这片路边绿化带西南边的一处地下管道内,平时给路过车辆洗车。井盖已经被打开,从井口往下去,管道内黢黑一片,井口透下的光照亮了井内一小块区域,铺在地上的被子和床单凌乱成团,一床凉席露出一角。
北青报记者进入这处住人的地下管道内。经过约2米长的垂直管道后,脚触到地面。管道空间呈长方体,长约2米,宽约1.5米,高度约为1.8米。
除了地上铺着的被子和凉席,两个装着衣物的塑料袋放在角落,四壁都是水泥墙面,锈迹斑斑的管道破墙伸出。一把雨伞、两个未吃完的馒头、半袋泡面、数张扑克牌,这些零碎的物件分布在墙角。
在绿化带另一边,北青报记者搬开一处井盖,井内同样可见棉被和床单。据了解,两位老人此前曾住在另一个地下管道内,由于漏水,老人搬了“家”。
在这片绿化带内,北青报记者走访发现,共有5处地下管道有过居住的痕迹。其中,两处管道铺着床单,放着一些衣物,一处管道内已经被水淹没,另有两处地下管道内,有一些遗留的生活用品。这些地下管道多被废弃,井盖上写有“热”和“北京市政”等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