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拿病人的红包,实在拗不过的,就把红包里的钱打到病人的住院费里。”
在陈绍洋住院治疗的最后时期,新华社一名老记者去医院采访他。去之前,这名老记者以为像陈绍洋这样的顶级专家只给“大牌人物”动手术,而令他惊叹的是,生活中的陈绍洋并无这样的“嗜好”,他的医术更多服务的是普通人,因为,陈绍洋一生都没有拒绝过任何一例需要他做手术的人,无论这些人是来自哪个阶层。最终,这名记者用了一个很美的词“在云端”来结束自己的采访。他觉得,唯有这个唯美的词才能让人们看到这名逝去医生的医德。
西京医院外科手术室的护士长王宇与陈绍洋共事近20年,她非常熟知陈绍洋的为人,“没人能像他一样,大小手术只要请他做,他准接手,没有失误。”王宇告诉记者,西京医院职工和亲属的麻醉手术基本都交给陈绍洋,“大家觉得,外科主刀,麻醉保命,只要他在,生命一定在。”
一次,医院一名临时工的母亲需要动手术,她非常希望陈绍洋来做,苦于自己的身份,一直犹豫“陈绍洋会吗?”而当她吞吞吐吐地给陈绍洋打电话时,陈埋怨她,“怎么不早点说。”
实际上,在同事眼中,陈绍洋最精湛的麻醉医术是他在处理紧急手术时的那份安定与果断,门诊的急诊手术,只要陈绍洋在,“主刀的医生就没什么好怕的。”而最奇的是他和医院另一名叫陈必良的医生搭档做高危产妇的手术,“堪称一绝,只要两陈在,母子必平安。”每一个人在描述时,仿佛痛苦的手术变成了“艺术”。在采访中,关于陈绍洋临危救治病人的故事根本无法记录,他一生中7万余例手术无一失误,每天手术在6-7例的情况非常多,同事董海龙也因此喜欢叫他“总值班”、“救火队员”。
一次在饭桌上,妻子罗兰开玩笑地对他说,“病人那样多,你一个人能救的过来吗?”一贯脾气很好的陈绍洋当下竟然有些生气,“我多救一个人比少救一个好。”陈绍洋的内心总抹不去自己小时候因为家穷,父母无钱治病早早过世的记忆。
“很多人以为,麻醉医生的职责就是打一针让病人睡过去,而实际上在一台手术中,麻醉医生举重若轻,针对病人的状况,用多少药剂,什么时候用,既要让病人保持意识,又不能感觉到疼痛,这完全依赖麻醉医生本人的经验。”董海龙告诉记者,陈绍洋的麻醉技术已经做到了“梦醒之间,游刃有余”。
对于李思斯来说,导师是那样一个很普通的人。陈绍洋住院时,一次李思斯推着导师去林荫间透气,一位老人迎面而过,陈绍洋问她,“知道老人口袋里装的什么吗?”并未留意的李思斯不知如何回答,“是馍。”陈绍洋告诉李思斯,在西京医院看病的人大都是危重患者,很多贫困地方的人省着钱也要来看,“背着干粮就为节省饭钱。”这位80后女孩觉得自己一生都难以再听到有人这样跟她讲这样的话,“做医生,要用最好的医术为病人省钱。”
在跟随导师学习的很长时间里,李思斯深知他的耿直,“从不拿病人的红包,实在拗不过的,就把红包里的钱打到病人的住院费里。”
除了技术,很多人记得,每一例手术,陈绍洋都会花好几个小时与病人交流,尤其是手术结束后,他从不会立即离开,探寻病人麻醉恢复的状况,为那些肩膀露在外面的病人轻轻拽上被角,这些细小的动作周围的人没有不熟知的,“如果我们做医生的能做到他的50%,也是很了不起的。”董海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