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彬指出,不妨学学上海的一些方法,上海的地铁公交采取了一些盈利性质的模式,跟北京有区别,北京是公益性的,但是公益性并不意味着必须亏损,或者说巨额亏损,而现在北京的公共交通已经达到了巨额亏损的程度了。对于补贴,张彬认为就是要补贴北京的市民,没有义务对全国来北京打工的人或者来北京旅游的人全部进行补贴。在这种情况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的作用就可以了,通过北京市政府向企业购买服务,然后把它变成一定的公益事业,票价涨的合理一点,这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完全进行补贴绝不可取。
北京市民最稀缺的就是一个畅通、舒适的交通出行环境,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在交通规划上应该怎么做?张彬表示,未来希望把城市的功能分区更合理,比如像天通苑、回龙观,我们把它们称之为“睡城”,为什么不能把一些大的医院、大的办公场所向这些地方迁移一下呢?在整体规划未来布局的时候,为什么不能进行一系列的改变呢?这都有赖于市政府一揽子的城市规划。我们不能就看到三年、五年之后,我们要看到北京这个城市未来十年,甚至三十之后一个大格局,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战略眼光的话,那么交通拥堵问题只能是治好了脑血栓,又变成了肠梗阻,永远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最终形成不了整体的思路。
有一种观点是,北京目前公共交通拥堵现象,根本原因是城市功能分区问题。就业功能和居住功能都比较集中,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思路在于合理调整城市规划,在功能分区上做出适当调整。这听起来是一个相当大的工程,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张彬认为,目前如果城市布局进行大改变,可能不能很快就见效。我们目前实行低价公交政策,不如在减税上进行一些相应的改革。我们某种程度上享受了低价的公交,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承担着更多的税收,因为税收多了才能补贴更多,这其实是一种恶性循环,倒不妨让利于民,在公交方面制定合理化建议。比如北京现在65岁以上老人已经可以免费坐地面交通,但地铁还不行,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提了票价之后盈利的部分或者高出的部分贴补给这些老人,或者贴补到北京市的低收入家庭呢?
张彬表示,未来的思维有三条,一是价格制定透明、合理,广泛征求民意。第二是中间有盈利空间的话,应该向低收入家庭倾斜,让财富分配更公平。第三,未来要大力发展公交,继续倡导公交出行,改变路网状况,乃至于未来改变城市的功能化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