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07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国内

  个人信息挖掘深藏黑色产业链

  个人信息泄露泛滥,原因首先在于能泄密的渠道无处不在。有媒体报道称,针对个人信息资源的挖掘早就形成了一条黑色的产业链。电信机构、需要注册的网站、银行、保险公司、各类中介、教育机构乃至政府部门和医院……随着实名制的到来,信息可能被泄的“端口”越来越多,其中互联网可谓是重灾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2013 年中国网民信息安全状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74.1%的网民在过去半年内遇到过信息安全问题,总人数达 4.38 亿,全国因信息安全事件而造成的个人经济损失达到了196.3 亿元。报告强调,信息安全影响网民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报告数据显示,因网上购物遇到过安全问题的网民达2010.6万人。其中,因网购遭遇个人信息泄露和账号密码被盗分别为42.9%、23.8%。电脑网络支付时,资金被盗、被骗和账号密码被盗的比例达32.1%。

  如今,大多数互联网企业推崇“免费”模式,对其而言,最值钱的就是用户数据,拥有了数据,就可以分析用户的行为,进行更具针对性的营销;同时,也可以对用户进行定向的广告推送。于是,一些互联网企业无视用户个人的意愿,私自留存用户的个人信息以作商业用途,更有甚者,直接或间接的出售这些用户数据。公开信息显示,此前警方在北京破获的非法信息售卖案件中,最高的交易价格达到6万元一条。这些都是一些特殊群体的个人信息,比如富商或者政府官员等。这也成为很多高端商品精确营销的方法。这些正是大数据时代黑色产业链催生的产物,用户个人信息和数据的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编辑:曹静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