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疗法寄望于负氧离子和地磁
除了被小雪的乐观心态影响着,其他“癌症候鸟人”还把战胜病魔的希望寄托于百魔洞内的负氧离子和地磁。
百魔洞是两个天然形成的山洞,一个洞内地磁含量高,另一个洞内则负氧离子含量高。洞外被群山围绕的天坑是百魔洞的中心地带,天坑周围到处栽种着婆罗树。每天早晨,“癌症候鸟人”都会聚集到洞内,或坐或紧贴洞壁站着,闭上眼睛提神运气做深呼吸。
77岁的朱盘生是无锡人,患有胃癌。他每天上午都会来到百魔洞,找好一个位置后开始静坐吸氧。在洞内静坐一阵后,他就到洞外活动一下,绕着婆罗树走几圈。
58岁的刘建荣是广东人,他去年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当时,医生的结论是,他的生命只剩下三个月了。
虽然他才来百魔屯不久,但已被这里迷住了,“这里空气比城市里好很多,我的身体比来之前舒服多了。医生说的三个月也已经过去了,如果长期住下去,我的病估计就能好了。”
垃圾增多担心山村环境被污染
虽然对负氧离子、地磁以及河中“神水”的效果赞不绝口,但杨建国他们也对百魔屯的变化有了一丝忧虑。
杨建国说,他2010年初次来百魔屯时,当地村民就对他讲,百魔屯的环境与几年前完全不同了,特别是垃圾多了,“以前只有一个清洁工每天背着竹筐拾垃圾,一天下来一筐都装不满。”
到了2011年,步行的清洁工改成骑自行车驮两个竹筐了;2012年,自行车又变成了带斗的三轮车;再后来,三轮车换成了四轮车,清洁工成了4个,“以后不知道换成啥车呢?”
当地村民说,百魔屯没被开发时,几乎没有什么垃圾,也没有专门的清洁工。现在,各种废弃物、剩饭菜、塑料袋等都扔在了路边,并堆放着各种建筑材料。
而在朱盘生看来,寿乡变味了,村民们的思想复杂了,“长寿需要空气好,还有就是生活简单,没有复杂的思想和那么多欲望。”
“乱象”丛生百魔屯“身陷”商业浪潮
对于百魔屯的变化,很多“癌症候鸟人”都深有体会,但认为这并不是他们的到来造成的,他们甚至比本地人更珍惜这里,“我们来这里是为了治病,这里是我们最后的希望。”
除了各种房产开发和旅店经营,各类养生培训班的商业广告在百魔屯也随处可见。
来自上海的马洪超,每天都身穿背后写着“专治淋巴癌,好了再付钱”字样的白大褂招揽生意。他说,他的秘方是岳父传下来的,以前在其他城市,生意挺冷清的,听说百魔屯聚集了很多癌症病人,他就来了,“这里这么多病人,为了治好病,花这点钱算什么?”
过去以种地为生的村民把主业改为经商,开始贩卖草药、蜂蜜等,百魔洞景区外的小市场上也聚集了来自各地的商贩。
朱盘生和其他“癌症候鸟人”很少问津村民们的商品,以前他买过两次蜂蜜,回去一尝是假的。他担心,憨厚朴实的民风变质了。
水质污染盘阳河的清澈何时还
百魔屯生产队的白队长作为当地人,经常怀念过去的山清水秀,可他又觉得,如果没有旅游开发,村民们的生活还会像以前一样贫困。
白队长说,随着来疗养的人增多,开发商过度开发,到处建楼,过去的自然风貌大为改变。还有游客向盘阳河里乱扔垃圾,虽然经过治理有所改善,但一些废水还会被排到河里。
现在的坡月村,80岁以上老人只有8位了,其中最年长者是白队长85岁的父亲。“要是环境真的被污染了,不知道老人们能不能活到百岁以上。钱是多了,但寿命短了,不值。”他也害怕长寿之乡今后只能变成一种记忆。
对于盘阳河被污染的现状,巴马县环保局监测站的毛站长表示,虽然政府部门有禁令,可实际来看,根本没法管理,不可能所有地方都有人去看着,“禁止下河游泳、泡脚,河边也围上了铁丝网,但还是有人把铁丝网掰开了钻进去下水。”
“为了把污染盘阳河的污水排出,百魔屯建了一座小型污水处理站,目前日排放污水100吨,接下来还要再建一座大型的污水处理站,日排放污水可以达到1000吨。”毛站长介绍。
毛站长的另一件头疼事是百魔屯的高楼无序搭建,他说,除了开发商买下土地盖楼之外,现有的宾馆、旅店的经营者为了让更多的人住进来,也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加盖。县里也成立了整治组,发现有人私搭乱建就会制止,但是成效有多大,则不能保证。“百魔屯的旅游资源发展过快,政府规划、介入过慢”。毛站长对百魔屯存在的各种问题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救命稻草绝症患者最后的希望
随着春节的日渐临近,很多“癌症候鸟人”都做好了回家过年的准备,朱盘生和刘建荣等人打算再过10多天就回老家,小雪和杨建国则打算留在百魔屯过春节。
小雪这几天给远在北京的丈夫打电话,让他争取带着孩子来百魔屯。她也不知道,现在的百魔屯她还能住多久,现在的环境对于身体的康复还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杨建国也在这里等着妻子过来团聚,春节过后,他就准备回新疆了,至于10月底是否再来百魔屯,他还没有想好。他不知道,再来的时候,清洁工的垃圾车是否会变得更大,虽然他仍坚信盘阳河的水比什么药都管用。
小雪、杨建国、朱盘生、刘建荣以及其他来此治疗的“癌症候鸟人”想为百魔屯、百魔洞改个名字,叫做驱魔屯、驱魔洞。
留在这里过年的“癌症候鸟人”们合计着,把附近几个村落的病人都组织起来,大家聚在一起过春节,“不管是‘癌症候鸟人’,还是来这养生的人,大家有缘才在百魔屯相遇。我们这些得了癌症的人,会有人先离开,也会有人康复,也许从这里回到家后,不会再来了”。
小雪对法晚记者说,百魔屯在他们心里的位置,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他们渴望百魔屯的环境不要被人为破坏,这里对于绝症病人来说,几乎是最后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