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葬婉儿"唐玄宗态度暧昧
“墓志云上官婉儿葬于景云元年八月二十四日,即在政变两个月后,而墓志通篇叙其为婕妤,志盖则篆题为‘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可知上官婉儿昭容的赠官下达得较迟,故不及在志文中体现,仅书于盖。墓志长宽是初唐三品官员墓志常见的规格,其最初可能还是按婕妤三品的身份来安排葬事的。这与我先前的推测一致。”复旦大学汉唐文献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仇鹿鸣说,上官婉儿的葬事由太平公主主导。
“太平公主哀伤,赙赠绢五百匹,遣使吊祭,词旨绸缪”,这一安排并不寻常。从制度规定而言,赙赠(古代丧葬礼极为隆重,耗财力很多,届时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常拿财物助丧家办理丧事,这一习俗,称之为赙赠)与遣使吊祭皆当出自诏命。一般人臣只是吊祭时赠物,因而,太平公主之举颇有僭越之嫌。若将此和赠官下达较迟一事联系起来,则朝廷对礼葬上官婉儿一事的真实态度相当暧昧。由于墓志中没有记上官婉儿的谥号,不知其“惠文”的谥号得自何时。一般而言,赠官与谥号当同时颁下,但上官婉儿的葬事本身就是李隆基与太平公主互相博弈妥协的结果,尽管不排除太平公主在景云二年七月再次动议追谥上官婉儿,但其年二月,李隆基已以太子身份监国,从目前的材料来看,似乎没有加谥上官婉儿的背景。仇鹿鸣认为,上官婉儿昭容的赠官和惠文的谥号皆得于安葬时,只是与赠官一样,谥号下达较迟,未及刻入墓志。
“墓志表明上官婉儿年十三为高宗才人,神龙元年,中宗继位后进为昭容,则至少在名义上其先后为高宗父子两代皇帝的嫔妃。”仇鹿鸣说,武则天虽也曾先后侍太宗父子两人,但高宗在立其为皇后的诏书中仍用“朕昔在储贰,特荷先慈,常得侍从,弗离朝夕”为掩饰,而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则将武后“昔充太宗下陈,尝以更衣入侍”作为一大罪状昭告天下,则唐人虽大有胡气,“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但并未开放到如此地步。从制度而言,唐代后宫有嫔妃、女官两套系统,女官系统主要设有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等职,分掌宫中服御药膳之事,如德宗时有女学士之称的宋若昭便曾为尚宫,掌宫中记注簿籍,韦后时亦有尚宫柴氏、贺娄氏。能否复原上官婉儿的相貌
上官婉儿,这位被武则天重用的“巾帼宰相”,在史书中是怎么记载的呢?《旧唐书》、《新唐书》中也没描述其美貌,而注重其才能。在《旧唐书》中记载,上官婉儿有文辞,明习吏事。《新唐书》中则是用“天性韶警,善文章”来描述。上官婉儿受重用的原因非其美貌,而是其才干。
上官婉儿墓发现后,很多人想一睹这位传奇女子的容貌,可令人遗憾的是,其相貌复原的可能性很小。
在2011年第39届数字考古国际会议上,北师大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专家,展示了唐高祖李渊第五代孙女李倕(音 chuí) 复原后的容颜,颇令人惊奇,那么是否可以复原上官婉儿容貌呢?据介绍,当时研究人员对李倕公主颅骨进行了计算机断层的 CT 扫描,数据输入计算机,通过调配数据库中已积累的近千对颅骨和面容资料比对,重新为公主构建出下颌骨,拼接完成了三维颅骨,由于史籍上有关公主李倕的记载不多,研究人员们就以现代人头部数据为基础,采用回归统计方法推导出颅骨和面貌之间的关系,为公主颅骨“添肉”。专家介绍,颅面复原技术研究关键是寻找颅骨和面容的关系。先从活人开始,即把某人头部的 CT 数据扫描进电脑,然后用3D技术模拟出该人颅骨,倒推复原容貌,再把复原容貌与真人进行比对,相似度很高的,最终“复原”李倕公主的相貌。
但由于研究人员以现代人头部数据为基础而推出的李倕相貌,与古人相似度有多大,无人能够确定。那么,既然上官婉儿墓中发现有骨渣,能否复原上官婉儿的相貌呢?我省科技考古方面的专家介绍,复原一般需要头盖骨,而现在只有骨渣,很难复原相貌。参与此次考古的专家介绍,这些骨渣是否为人骨,都还未知。
文/图本报记者赵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