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元首都不能下到一号坑只能下到修复区
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许卫红告诉记者,在她担任秦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工作期间,曾委托相关高校开展秦俑坑内土层堆积样本检测,双方均需签署委托协议,送检样本,出离现场,办理相关手续。取样程序严格,不是随随便便抓一把土,首先要选择原堆积土层,确保土质无污染,记录取样具体位置,状况等。她说,如果要取样,需要经过秦陵博物院和院里的公安部门批准同意后,才能取样,取样过程还要拍工作照备案。但他们从来没有和福建省农科院有过合作,也没有做过菌种检测。
记者了解到,兵马俑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平时的保护、管理都十分严格,即使一些外国元首经批准后,一般也只是到一号坑的修复区参观,不能下到坑里面,下坑内的一般只有考古人员。
不是俑坑的土为何屡提兵马俑?
在采访中,福建省农科院宣传部负责人坦承,样本来源不是秦俑坑,刘波团队也根本没有下过坑,只是参观后在鞋底刮下的土。然而记者在其两篇论文中发现,均特别强调土样采自兵马俑1号坑,其中2012年论文的标题更是《秦始皇兵马俑1号坑芽孢杆菌的采集与鉴定》,而今年发表的论文标题也是强调兵马俑坑。既然不是秦俑坑的土,论文为何屡屡借用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1号坑芽孢杆菌的采集与鉴定》中有段文字:“关于秦始皇兵马俑坑中芽孢杆菌资源还未见报道,研究秦始皇兵马俑坑土中的芽孢杆菌系统发育多样性,可以促进对芽孢杆菌资源的认识,为芽孢杆菌新资源的开发提供新的途径。”同时文中还强调“本研究以秦始皇兵马俑1号坑中土为研究对象,首次对兵马俑坑中土进行分离芽孢杆菌研究,并对坑中土芽孢杆菌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以期发现新的芽孢杆菌资源,丰富我国的芽孢杆菌资源,也为特殊环境的微生物资源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本报记者周艳涛
20日
媒体报道,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刘波(福建省农科院院长)团队在兵马俑1号坑土壤中发现一种地球微生物——芽孢杆菌的新种,被命名为兵马俑芽孢杆菌,而且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
21日
但兵马俑方面表示,从未与福建农科院合作过,更没有提供过土壤;
对此,福建农科院回应:
土样并非来源秦俑1号坑,而是从鞋底刮取了1克土壤样本;
记者查阅该论文的英文原文发现,论文中说的土壤样本是10克,而不是1克;
对此,福建农科院回应:那就是10克土吧,可能是记错了;
昨日记者又发现,刘波团队曾在2012年发表的论文中说,采的样本是200克(四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