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3月8日,“硬骨头六连”16名勇士拔除小尖山据点。出征前,1团团长陈传发、政委赵传喜向勇士们敬酒。
初春,第1集团军“硬骨头六连”“牢记强军目标、献身强军实践”主题教育课堂迎来10位特殊的“教员”,他们是29年前该连参加边境自卫作战的老兵。荣誉室里,两代“硬骨头战士”热切交谈,老兵们对战火青春的回忆,拨动着年轻官兵的心弦。
10名老兵都是立下赫赫战功的“小尖山突击队”队员。当时,敌军重兵扼守的小尖山工事坚固,火力点密布。上级将拔除这颗“硬钉子”的任务交给了“硬骨头六连”。全连100余名官兵纷纷向党支部递交血书要求参战,连队挑选了16名官兵组成突击队,仅用4分钟就夺取了小尖山制高点,并连续打退敌人成规模的7次反扑。
“如果生,肯定向前冲;如果死,肯定向前倒”“生为当代豪杰,死为华夏忠魂”……回忆起当年血书的内容,老兵们依然能够一字不差脱口而出。一封封血书引出的感人故事,让新一代官兵真切感受到连队前辈的血性——
战斗前夜,突击队队长、时任副连长田培芝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匆匆写下两封诀别信。一封写给伯父,托付他将来照顾自己父母;一封写给对象,叫她准备另找人家。谈到这里,老兵秦志荣说:“冲锋时,田副连长的脖子被弹片击中,热血喷涌而出,他一手捂着伤口,带领我们继续战斗。”
副班长荀为民负伤更重,身上至今残存着20多块弹片。战斗中,荀为民的腹部被弹片击中,肠子翻露出来,他咬牙把肠子塞回去,忍着剧痛掩护战友进攻,用行动兑现了自己在血书中许下的诺言:“生做硬骨头战士,死做‘硬六连’鬼雄!”交谈中,荀为民诚恳地告诉年轻战友:“当时我心里就是憋着一口气,爬也要爬上山顶,夺取制高点。”
战斗打响后,一班长朱勇的右手臂被弹片击中抬不起来,就用左手拿枪坚持战斗。朱勇家庭条件优越,他放弃了稳定的工作,毅然参军入伍;放弃了选送军校的机会,决然奔赴战场。考虑到他是家中独子,连队没让他参加突击队。他得知消息后,去找田副连长“走后门”:“咱俩是老乡,你一定要帮我。一班7个战士都上了,作为班长,你不让我上,我是什么心情?”
听到这里,“硬骨头六连”指导员环欣欣问道:“是什么力量让您做出这样的抉择?”朱勇朴实地说:“就拿我写的血书回答你吧——人活着不光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更多的人。我愿牺牲自己的生命,换取更多人的幸福!”朱勇接着说:“比起小尖山战斗中牺牲的4名战友,我们活下来的人是幸运的。”此时,老战士雷凤鸣已是热泪盈眶,他激动地回忆说:“我们攻下阵地后,敌人组织疯狂反扑,战友林祖武本来已经多处负伤,但他仍然坚守阵地,一口气撂倒7个敌人。最后,子弹打光了,3个敌人冲上来包围了他,他毫不犹豫地拉响了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
真正的勇士,明知道前方有危险,为了大义依旧向前。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故事,让年轻官兵热泪盈眶。座谈结束后,两代“硬骨头战士”同声唱起“硬骨头六连”连歌:“‘硬骨头六连’硬在哪里?硬在勇猛顽强从不畏惧……”走出荣誉室,战士王运全告诉记者:“今天的座谈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军人的胆气血性,什么是军人的家国情怀。当祖国和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会像先辈一样,用钢铁之躯捍卫祖国疆土,用铁血军魂守卫人民安康。”
相关新闻
“小尖山突击队”队员访谈引发的思想冲击波
有一种精神生生不息,有一种基因绵延不绝。在第1集团军主题教育活动中,集团军领导机关干部观看“小尖山突击队”队员与战士座谈的录像后,受到强烈思想冲击和心灵震撼。
“勇士们用军人的阳刚血性和虎胆豪气,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集团军宣传处处长陈震宇深有感触地说,有的勇士小腿炸飞了,拄着枪杆往阵地上爬;有的双眼失 明了,听着枪声向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冲;有的身中燃烧弹,裹着火球往敌群里扑……他们的战斗经历告诉我们,军人的战斗精神永远是战场克敌制胜的精神法宝,无 论战争形态如何变化,这个精神传家宝永远都不能丢。
在那场生死决战中,突击队仅用4分钟就攻占制高点,并成功击退数倍于己的敌人7次反扑。“16名勇士的战斗经历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就是一份教材、一面镜 子。”作训处参谋许立军谈到,战士秦志荣当年被军里评为一专多能标兵,所有比武项目都是第一名,他在小尖山战斗中勇猛顽强却毫发未损。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通过实战化训练锤炼过硬军事素质,是战场上保存有生力量克敌制胜的关键。“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绝不是一句空话,我们要按照强军目标的要求把战斗力标准 立起来、落下去,让训练场和战场无缝对接。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10名老兵在座谈中慷慨激昂地表示,如果祖国需要我们,我们依然会毫不犹豫扛起钢枪奔赴战场。勇士们的家国情怀,让官兵们感慨万 分。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周夕根告诉记者,当年“小尖山16勇士”中有的父母身患重病需要照料,有的在准备结婚之前向对象提出分手,但他们无一例外地肩负起如 山的使命担当。他们崇高的精神境界值得每名党员干部学习,他们的英雄事迹是新一代军人信仰的坐标、干事的标杆、做人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