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09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政企快线

  古城西安,人称是中华美术的源头,现代书画的王国。从半坡遗址的鱼纹图腾到眼前星罗棋布的上百家画廊,展览馆,每天都有多少名家大腕,专家教授书画展出和推介拍卖。在西安办画展可以说那都是司空见惯极其平常的事儿了。但作为省美协直属的陕西美术馆,可谓是全省顶级的艺术殿堂,自建馆30年来所举办的上千次展览中,农民工郑武荣的山水画个展,确是史无前例。

  心系丹青自学成才

  当走进四楼展厅时眼前会被一幅幅画作所震撼,画面气势雄浑,构图严谨,笔墨精通,妙趣天成。时时散发着一种自然和谐之美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令人叹为观止,赞口不绝。

  作者郑武荣,是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农民,年纪四十开外,他憨厚朴实,少言寡语,从小喜欢画画,幼时曾在樊川中学读书,93年高考,因差一分与美术学院失之交臂。当他再准备复读报考时,不幸遇父亲的去世,给他打击极大,一家三口的生活重担无情地落在了他的肩上,就这样,他被隔挡在西安美院的高墙之外。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对绘画艺术的渴望和追求。因为他明白,报考美院毕竟是一种求学深造的机会,但不是唯一的求学途径。他决定进城打工,维持生计,养家糊口,挑灯夜战,再圆绘画之梦。他搞过建筑,挖过土方,每天劳作十几个小时,仅有四元钱的收入,到晚上他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蜗居在不到十几平方的租赁民房中,抱着《芥子园画谱》,反复的翻呀看呀,一次又一次的临摹和描画。直到凌晨2点,每天最多休息4个小时。一碗方便面一个菜夹馍经常是他一顿丰盛的午餐,春去秋来,二十个年头已过,他现在还在西郊热电厂附近的一家玻璃店里打工,白天裁玻璃,打磨,调色喷漆,到晚上仍然是他雷打不动的创作时间。有的同学朋友都买了房,有了车,劝他做生意能多挣钱,他总是摇头傻笑!他对绘画已经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继承传统,深入生活”是长安画派先贤大师们追求艺术的基本理念。学习山水画总要从传统入手,通过大量的临摹解读传统技法,规范自己的创作道路。郑武荣从小生在樊川,童年时代都在那里度过,对于樊川的崇山峻岭,飞瀑山泉,神禾塬畔的茂林修竹,农舍炊烟,在他的心目中是一块神圣的“世外桃园”。他在樊川生活的艰苦岁月里,总是背着画具,春夏秋冬,上山下塬。以“搜尽群峰打草稿”的创造毅力,画了上万幅写生。他对樊川的一草一木,在不同气候变化下生长的状态铭记于心,随手可画。他要用中国画传统的笔墨技法“提,按,顿,挫,钩,皴,点,染,浓淡干湿,墨分五色等技巧来表现山水画线条和块面的明暗空间结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把眼中的樊川变为笔下的樊川,用笔下的樊川来表达他心中的樊川。

  自强不息追梦樊川

  据了解,画展从3月8日正式对外展出,展期7天郑武荣在这次个展中,共展出的60余幅山水画作品,全部是以家乡樊川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为题材的。其中《樊川全景》是全长5.4米的长卷,其构图新颖,气势恢宏,技法娴熟,静中有变,动中生趣。长安画派著名山水画大师崔振宽老先生,看到他的作品后深受感动,迅然提笔为郑武荣抄录了王安石的《游褒禅记》里的一段名言,“夫夷已近,则游者众,险而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有志者不能至也。”以上这段名言,作为本次画展的前序,以表示对他的祝贺期望和鼓励。

  

编辑:李小明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