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13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政企快线
 
 
  纽约有苏活区。

  北京有798。

  上海有M50。

  西安有……

  直到2007年,纺织城艺术区见了雏形,人们奔走相告,西安有了自己的798。其实没有多久,这个名字还没有在更多的唇齿间被嚼热,就渐冷了。

  最近,人们频繁提及的是大华1935,这个正在建设中,定位为涵盖文化艺术中心、工业遗产博物馆、小剧场集群、购物街区等城市生活多种功能、多样文化、多元消费的文化商业mall。许多人去过了,雀跃了,拍下照片放上微博,断言,这是真正的西安的798。

 

  其实,任何发展成熟的艺术区一般都经历了从自发松散的“艺术群落”到具有一定品牌活力的“艺术区”,再到“创意产业、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而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决策者、管理者、经营者三者的共同努力,不断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合理利用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与文化创意产业接轨,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

  纺织城,大华1935,到底是这个产业链上的一环,抑或最终就是这个产业链本身,它们的曲线和走向,都值得我们思考和注视。

  纺织城:一个城市与一次艺术觉悟

   位于西安东郊纺织城西街238号的纺织城艺术车间,建于1953年,后由于西部纺织业的衰落,以及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纺织业休戚相关的纺织城开始衰落,慢慢变成了废旧厂房,上万平方米的车间被闲置,厂房的外部环境也因为长期废弃杂草丛生。

  直到2007年2月,11名西安艺术家进驻纺织城,成为这个古城艺术区的第一批住客。而那时的北京798已经成为时尚旅游景点。

  在对原有的历史文化遗留进行保护的前提下,他们将原有的工业厂房进行了重新定义、设计和改造,带来的是对于建筑和生活方式的创造性的理解。这些空置厂房经他们改造后本身成为新的建筑作品,在历史文脉与发展范式之间,实用与审美之间与厂区的旧有建筑展开了生动的对话。

 

  初创期的纺织城艺术车间

  眼看北京798如火如荼,西安的一群艺术家也想寻找一个类似798的空间,建立起让老建筑与当代艺术“联姻”的艺术区。去年一整年,艺术家白夜都在为找到一个大点的地方四处奔波,他和几个发起人去过很多厂子,远的跑到翠华山,也到过一些酒吧甚至地下室,却都不理想,要么可能很快被拆掉,要么改造成本太高。今年年初,白夜终于发现了纺织城原西北一印的这片老厂房。

  老厂房也建于上世纪50年代,高大宽敞,又远离喧嚣都市,环境安静,适合改造成创作室进行艺术活动,而租金也便宜,每平方米几元钱。很快,白夜、王风华、贺军、程乾宁等十多位艺术家进驻老厂房,他们把2000平方米的大车间隔成若干个空间,简单装修,然后在大门口挂上一块“纺织城艺术车间”的牌子。这里后来被称作A区,也有人戏称它是“一号坑”。更多的艺术家听到风声,“占据”了隔壁的厂房,改造为B区、C区。国际知名的华人建筑师、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马清运,则把紧邻的另一个上千平方米的厂房,改造成西安现代艺术中心。这发展势头实在太快太猛,还有一些搞艺术的想进来,早已没空地了。

 [1] [2] [3] 下一页

编辑:周庆辉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