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15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陕西

  延安市宝塔区元龙寺卫生中心有时一天没一个病人,显得空荡荡的 本报记者 崔永利 摄

  约30年前,一渭南籍男子大学毕业分配到陕南某县级医院上班,他一直想调回家乡工作。

  他每次给上级打报告,就会得到提拔。从科室主任到院领导,从卫生局领导到县上一个副处级干部。2014年,该男子退休,但老婆孩子都在当地,他就留了下来。2月27日,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一位常年和基层打交道的干部,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背后,是基层尤其是县级以下的卫生部门想留住人才的无奈现实。

  医院最怕进修医生不回来

  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事处刘元(化名)抱怨,上面经常给下面基层医院安排一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但经常有单位不派人参加。

  理由是人员紧缺。记者的采访中,多位基层医院的领导表示了无奈。“我们知道进修是好机会,但我们也害怕呀,最怕派出去的医生学习一年半载,回来就跳槽。有的更绝,到一些三甲医院实习后,直接就不回来了。”

  行内人士透露,三甲医院仅加班费和奖金,都可能比有些基层医院的工资高。

  这个现象引起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事处副处长杨联昌的忧虑,“虽然我们规定不能这样做,但这种现象时有发生”。此前,省卫生厅调研发现,大城市的大医院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就诊压力,不得不大量扩张,所需人才只好一级一级向下挖。

  82%新医生涌进城市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层乡镇一级卫生院(卫生中心)整天为没人来看病发愁。

  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改办主任欧阳志焕说“国家大量的投入,钱向下走,而患者向上涌”,“有卫生院一天没一个患者。”此前,陕西省卫生厅厅长戴征社到基层调研时发现,宜川县医院5年被挖走15名医务骨干,渭南市临渭区近5年流失36名骨干。

  医疗资源严重不均衡导致省级医院病床使用率达到120%,而卫生院病床使用率不到25%。

  卫生部门一项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到2012年,陕西省82%的新拿到资格证的医生,都流向了县级以上医疗机构。

  浙江大学医学院毕业的一位学生说,他们学校当年的学生,基本上都分配到了三甲医院,原因是在高级别医院提拔快。在三甲医院从医士到副主任医师,一般需要10年。而在二甲医院,可能20年都不行,“因为名额有限”。杨联昌说,陕西卫生部门已考虑,将一些医生晋级考试放到基层,出台倾向基层医院的政策。

  乡村医生还有人不识字

  陕西省从2006年起,利用国债项目、灾后重建项目、中央扩大内需项目等,对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进行改造。同年,按照中心卫生院25万元、一般卫生院10万元的标准,为全省1707所卫生院配置了血球分析仪、生化分析仪、X光机、B超等30余种基本设备。

  另一个数据是,权威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我省在每千人口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不足中东部省份的一半。同时,卫生部门也发现乡村医生令人担忧的问题。有关部门抽查显示,50岁以上的乡村医生几乎占到了乡医人数的一半,而且乡医有20%的人没有学历。

  一位常年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干部告诉记者,不敢想象乡村医生确实有好多人不识字、不会写字。

  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后,乡村医生平均每年各项收入加在一起只有2万多元,难以吸收医疗人才的加入。另一方面,一些年龄较大的乡村医生退休后生活保障过低,不愿意退出,导致大中专毕业生,难以补充进来。

  筹建医科大学解决“医荒”

  记者了解到,我省已出台五年内为县及县以下医疗机构定向招聘1万名医学类本科生。但医学界认为,一名大学生从上学到毕业再到考取医师资格证,直至能独当一面,至少需要10年。短期内,医生紧缺问题不可能立竿见影。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有关部门曾向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提出帮陕西培养本科生的要求,最终商定每年培养50——100名本科生。2012年6月4日,陕西省政府第10次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筹建西北医科大学的意见。预计2016年9月将迎来第一批新生。

  对于西北医科大的筹建,一些人仍表示担忧:一则西安医科大的师资力量能否承担这个重任;二则培养出来的本科毕业生,如果没有吸引他们的政策,能留得住吗?

  医疗分诊制为何建立不起来

  北京市2012年全市总诊疗1.92亿人次,基层门诊机构完成了30.8%,其中社区中心(站)完成21.3%,二级医院完成了20.8%,三级医院达到42.1%。上海市2011年总诊疗2.02亿人次,二三级医院承担了58.9%,基层门诊机构完成了36.6%。全世界分级诊疗做得最好的是英国。在英国,90%的门急诊由全科医生首诊,98%的门诊处方药由全科医生开出。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这个比重均超过80%。

  也就是说,其他国家的患者大部分就诊是在家门口的诊所完成,独独我们的患者要到二三级医院极不方便地排长队看病,这是中国特有的“看病难”,与此相伴随的就是“看病贵”。

  医疗资源配置严重失衡、高水平医生集中在高等级医院,根本原因在于医疗体制核心特征有二:

  首先是国营医院利用行政力量垄断医疗服务供给。我国的“公立医院”,实质是国营医院。国际上的公立医院,比如英国、德国,是由医护代表、社区代表、社会贤达以及少数政府代表等组成的理事会管控治理的独立法人机构。而我国的公立医院实质是国营医院,是由政府举办的官办医院。

  其次,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中,医生均为自由执业者,医生拥有自主选择执业方式的自由,可以选择开私人诊所,也可以成为医院雇员。比如,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门诊机构90%以上是私人诊所。

  而我们的医生不是自由执业者,而是拥有事业编制的“国家干部”,即“政府雇员”,受制于行政控制,这一体制严重束缚了医生数量的增长,目前国内医学院学生毕业后从医者不到一半。

  综上,我国医疗服务供给的主导体制是“国营医院+国有医生”模式即“官医”制度。正是上述两个核心体制导致了中国医疗服务供给体系的一个致命缺陷:医疗资源配置严重失衡,优秀医生集中在(大中城市)三级医院,社区医疗机构缺乏受居民信任的好医生,从而无法形成分级诊疗制度。

编辑:曹静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