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
血栓患者被多收一倍钱
发车目的地:北京友谊医院到河北保定
实际公里数:160公里
标称价格:12元公里(含医生出诊费)
途中花费:无
实际花费:3800元(双程计费,含中介提成300元)
抬价收费价格前后不一
2月中旬,刚做完血栓手术的患者邓先生双腿无法行走,出院前需找一辆私人急救车送他回家。
2月15日上午10点半,记者来到天坛医院外的丧葬品店,问询送往河北保定的价格。店主李先生称,上车后根据实际公里数交钱,多退少补,初步估计路程约200公里,配备医生12元/公里,共计2400元,“但上车前需交给我300元定金。”店主坦承这是中介费,“每成交一单生意,我要从中抽取部分费用,你放心,它包含在2400元内。”
店主随后打电话叫来一辆闪着警灯的冀FKG661福特车。经查证,车牌隶属河北定兴县医院,车身从外观看和正规急救车相差无几。
赶到友谊医院住院部时,患者和家属已在门口等待,调度员要求先交钱,再签协议上车。“到保定200公里4800元,途中需要医生和设备,另外收费。”
“跟中介谈好的价格是配备医生2400元,怎么转眼就抬价了?”对此,调度员称,车辆回京的费用也需支付,“你看着办吧,我们西藏、新疆都去过,全程收四五万元都有,已经很优惠。”
协议书无保障收条作假
根据导航实际公里数,患者回家路程160公里,讨价还价后,调度员同意按160公里算,执意让记者交3800元。除去定金300元,他又收了3500元现金。
之后一名自称是医生的男子穿上一件白大褂走到记者面前,要求签署救护转送协议书。该男子指着白大褂左上方的单位称:“我是武警总医院的医生,专门负责病人路上护理工作。”
当提及要发票时,调查员开了收条,落款单位为手写的“急救中心”,无具体名称。司机和随车员位置均写姓氏,无具体人名,无单位盖章。
记者发现,所谓的协议书对患者病情和行车安全均无实质保障,一旦发生事故,患者家属只能吃“哑巴亏”。协议内容显示,急救车只提供相应设备和人员,这些均要收费,途中病人病情恶化出现意外,急救车不负任何责任;若发生灾害事故,双方各负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