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18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政企快线

金柱忍

  随着三星项目落户西安与韩国总统朴槿惠的来访,“韩流”难以避免地成为西安的热词之一。从现在到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西安都会不断有韩国人涌入,他们会与西安“零距离”。

  如今,在西安找到能够流利表达中文的韩国人并不是难事了。记者采访了四位在西安的韩国人,他们有的已准备扎根在这里,有的可能只是这座城市的过客,但他们都正在与西安发生着实实在在的关系。

  商文化

  在韩国,老板说什么就是什么

  在中国,我可以对老板说NO

  1988年出生的金柱忍,在西安一家五星级酒店做销售经理。每天早起在单位打卡后,金柱忍就要赶赴在西安的各韩国公司,拜访客户。谈到对中韩两国商业文化的不同感受,她说:“在韩国,老板说什么就是什么,要努力加班,中国不是这样的,在这里我的工作和生活分得很清楚。对老板我可以说NO,和老板不同的意见也可以说出来。”

  金柱忍在韩国学习酒店管理,一位中国朋友对她说,中国经济发展很快,有很多机会。于是她报名了交换生,在杭州和哈尔滨学习了一年中文后,加入天津的一家五星级酒店做实习生。6个月后,她回到韩国工作,一年的工作让她感到太过稳定而缺少挑战性,在中国的招聘网上搜索发现西安有家五星级酒店招聘懂韩语的人,就投了简历。

  一个人在西安,为了保证金柱忍的安全,酒店特意为她安排了一间客房,她也是24小时开机,只要酒店里的韩国客人沟通出现什么问题,同事都会和她联系,不管多晚,她都会起来解决问题。同事李星评价金柱忍是个非常热心和认真的人,平时她们也会一起吃饭、K歌。李星说,酒店招韩国人也是因为从韩国总统朴瑾惠来陕中看到了来自韩国的商机,事实上今年韩国的客人也明显增多。

  今年1月来到西安,金柱忍就被明城墙上挂着的红灯笼吸引了,“很有中国味道。”对于她来说,最难克服的是思乡情绪。有一次想家的她在酒店的员工通道里哭,被同事看到后,都来安慰她。第二天酒店里几乎每个人都来和她打招呼,让她感到很温暖。她觉得目前在西安生活得很好,准备至少在西安再干两年。

 
 

郑仪龙 和他的西安女朋友

  食文化

  中国菜以炒为主,口味重

  韩国菜以煮为主,味道清淡

  “中国菜以炒为主,口味重。韩国菜以煮为主,味道清淡,主食以年糕和米饭为主,韩国人不太吃羊肉,吃饭必须有汤,桌上要有小菜,中国人只有喝稀饭的时候才会想到吃榨菜。喝酒时,韩国人会很恭敬地双手接过杯子,然后背过身去,不让年长的人看到自己口里的酒,另外韩国对早餐更加重视,会吃米饭和菜。”对比中韩两国的餐饮文化,开炸鸡店的郑仪龙和他的女友一起总结对比着。

  郑仪龙经营着陕师大对面的一家韩国炸鸡店,店外的韩国国旗标识显示着店主的身份。这个韩国江陵人在学了7年中文后,作为交换生来到西北政法大学,今年1月份,他盘下了炸鸡店,下午5点到晚上11点开门,店里的客人80%以上都是韩国人,他说韩国人对炸鸡的热爱就和西安人对烤肉的喜爱一样。28岁的郑仪龙现在一个月能挣一万多,他一个人身兼厨子、外卖与会计。

  郑仪龙的女朋友是西安人,正是因为她,他才留了下来。女友鹿红说郑仪龙有点大男子主义,他惊讶地看着女友:“我有吗?”鹿红说两人都在相互妥协,郑仪龙原来吃东西太淡,不喜放油盐,这和西安人的饮食习惯很不一样。鹿红也坦承双方存在文化差异。如果郑仪龙中文不好,两人不可能在一起。鹿红已经见过郑仪龙的妈妈,不过郑仪龙没有见过鹿红的家人,她说家人还不太同意这段跨国恋。

  郑仪龙的一个大哥已卖掉了两家超市,离开了西安。但郑仪龙对在西安的前景很乐观,他说有机会还想搬到韩国人多的地方去。“这个小店,能包住衣食住行。”

 

李承

  医文化

  中医和韩医可融合发展

  韩医与中医都看《黄帝内经》

  今年3月,李承 来到西安。他出生在韩国的一个医学世家,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专业,目前在西安一家健康会所从事中医,有中国的医师证。医院里关于李承 的“专家介绍”中记者看到“摸索出一整套符合中医和韩医发展并行之有效的医疗特色”。

  他说,不管中医、韩医、西医,把病治好了就是好医生,“实际上韩医也和中医一样看《黄帝内经》”。记者查询了相关资料,其实围绕韩医与中医的关系,这些年来的争议并不少,2009年,韩国的《东医宝鉴》申遗成功,一些我国学者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认为,《东医宝鉴》95%的内容均辑录自中医著作,并非原创。不过抛开争议,李承 在西安行医也有助于中韩医文化的交流。

  李承 已经在曲江买了房子,上下班骑自行车。妻子没有工作,带着两个孩子也住在这里,孩子都在高新上学,女儿上四年级,儿子刚上幼儿园,“我的孩子中文很好,他们和中国的孩子一起上学。”由于没有驾照,他没有买车,但送孩子上学让他也感到挠头,“在西安打车挺难”。

  他对中国文化用一个词概括——“应有尽有”。在西安,他每周一到周六的早上8点到晚上6点都上班,他说自己很忙,因为每周有三到四天都和朋友聚餐。对于未来,李承 说:“我的理想在中国”。

 

金汉成

  在西安

  立志扎根做一个“西安通”

  希望后来的韩国人能理性

  金汉成来中国已经10年了,到西安也有7年,从事中韩交流工作的他如今正在做中韩文化交流工作,做一个标准的“西安通”是他目前的状态,也是他未来精益求精的目标。

  金汉成是以青岛一韩国工艺品公司西安办事处负责人的身份来到西安的,没想到公司在西安的销售不理想关闭了办事处,他却留了下来。在韩国读了中国文学硕士的他,在陕西师范大学读了中国文学博士,目前在写论文。如今金汉成在一韩国语教育中心工作,为三星等在西安的韩国企业提供培训,同时还在长安大学教授韩语课。虽已扎根西安,但金汉成的孩子在韩国上高三。孩子住在寄宿学校,妻子在西安陪他,他一年回韩国两三次,一次两到三个星期。他感觉自己已经融入了西安,学生对他也不见外,除了向他请教韩语问题,甚至还要他帮忙在韩国代购二手手机。“虽然稍微有些头疼,但我尽量帮忙。对他们来说我就是大哥,谈恋爱也问我。”

  来西安7年,金汉成的观点和西安本地人有点不同,“刚来的时候西安空气更差,现在好多了。”休息时,金汉成会与家人一起去秦岭游玩,也会经常去韩国人在西安交流的论坛,帮助在西安的韩国人。金汉成说,未来可能有2到5万韩国人来西安。不过,他也对现在来西安的一部分韩国人感到担心,“他们对在西安的发展盲目乐观,把全部财产带来做生意,我希望以后来的韩国人能精打细算。” (记者谢勇强)

  >> 记者手记

  融入西安这座城

  即便是常常看韩剧,关注过中韩围棋对抗赛,但是当越来越多的韩国人涌入西安,在这里寻找发展机会时,我们才切切实实感受到“韩流”的冲击。

  如今的西安,遇到一个韩国人不再稀奇,甚至找到能流利说汉语的韩国人也并不困难。对于西安人而言,“韩流”袭来,意味着更多的商机;对于韩国人而言,融入西安这座城市,恐怕要付出远大于他们想象的努力。正如金汉成所说,很多韩国人都带着乐观的情绪来到这里,但西安的发展已经成熟,他们的理想与现实碰撞,成功与失败在不同人身上发生着。

  记者采访时发现,在西安的韩国人之间联系很紧密,金柱忍知道郑仪龙的炸鸡店,当她膝部不适时,她会寻找韩国医生李承 去针灸。同样金汉成也在努力地为自己的同胞提供各种资讯服务,在西安的韩国人会组织运动会、联谊会来沟通感情,这都是他们尝试着在西安扎根的方式。

  作为相对独立的群体,这股“韩流”未来会如何与西安发生联系?带来怎样的文化碰撞?是会如海外的华人街那样开辟出自己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还是与国人双向互动,带动西安这座包容的城市走向国际化大都市?这些都是我们采访在西安的韩国人的初衷。通过他们的所思所想,我们希望能够找到与“韩流”的对话方式,解决这些“新西安人”的生活与文化的困惑,让他们与这座城市的关系更为紧密。 

编辑:张爽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