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27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国内

  趋势 京津冀一体化已“箭在弦上”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部研究员、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易鹏认为,目前,京津冀一体化已经“箭在弦上”,作为国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受益者不会是一城一地,但距“北京”近的地方确实会被优先选择。

  “北京的一些功能,尤其是经济功能往外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也是经济一体化或市场一体化的方式。但北京的功能,比如经济的一些产能往外疏散,不论保定还是廊坊,都会有利于周边城市构筑成以北京和天津为龙头的‘两核多点’格局。”易鹏估计,包含通信领域在内的基础设施区域一体化,将会走在最前面,同时,也会成为推动整个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基础,之后,市场和经济的一体化融合会成为主体。不过,公共保障层面乃至更深领域的一体化,很难实现。

  而对如何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进程,长期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的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王永庆认为,能够发挥主要推手作用的,是“市场对于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占斌认为,考虑到北京的特殊地位,不能否认“行政力量”的推动作用,“国家也要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甚至必要的法律手段,可能也会使一些企业从北京或省城市退出。”

  分析 京津冀发展要避免“同质化竞争”

  京津冀三地发展已有哪些政策性、方向性的设想和考虑?要规避哪些问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王永庆认为,京津冀三地人口超过一个亿,作为首都来说,会开辟一些新产业,比如北京不宜做的一些产业,可能会在河北和天津、尤其是三角地中间有一些新产业带动起来。“一体化”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尤其是位于京津冀三角区域中心区的几个城市来说,影响更是多方面的。

  据记者了解,目前,包括保定、承德、廊坊在内的多个城市,都已经针对承接北京功能转移和产业转移做出预案。保定市市长马誉峰列举了目前已经做好的多重准备,例如正在制定环首都经济圈的规划;搭建了一些如新兴产业示范区,高碑店国家建筑节能技术国际创新园。同时,和北京中关村签订了合作协议,进行了深度对接。

  针对未来可能进行的产业转移,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占斌提醒,各个城市和区域必须警惕在争取转移产业上的“同质化竞争”。要考虑到产业之间的衔接问题、配套问题和错位发展问题,各自区域可能有各自区域的特定战略任务,区域之间的产业也要有一个适当的特色发展,这样每个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可能有助于这三者之间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

编辑:秦一乔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