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28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陕西

  法门寺出土的唐代琉璃器。 (图片来源:汉唐网)

  习近平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时,特别提到了1987年出土于法门寺的20件琉璃器。

   西部网讯(记者 敬泽昊) 玻璃古称琉璃,自丝绸之路开通后逐渐传入中国。3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时,特别提到了1987年出土于法门寺的20件琉璃器。他认为,欣赏这批域外文物时,“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

   琉璃器:中国市场的“奢侈品”

   1987年,陕西的考古工作者在法门寺地宫中发现了20件琉璃器,根据地宫出土《物帐碑》的记载,这批琉璃器应该是唐僖宗时期,用于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所用的器具。“除了—套茶碗茶托是典型的中国器型外,其余都有着浓郁的东罗马、伊斯兰风格。”法门寺博物馆馆长姜捷说,这些异域器物,也体现了那个时候东西方交流的密切。

   据专家介绍,琉璃器大约出现于公元前十六或十五世纪的两河流域,到了古罗马帝国时期,琉璃制造业已经高度发达。相对而言,这项技术在中国发展比较滞后,所以当丝绸之路开通,出自西方的琉璃器便迅速占领中国市场,成为备受中国人喜爱的“奢侈品”。

   晋代文学家潘尼曾作赋,感慨于琉璃的奢华。而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737—792)曾写诗《咏琉璃》赞誉道:“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玉。象筵看不见,堪将对玉人。”

   习近平:法门寺琉璃器美轮美奂

   在演讲中习近平指出,公元前100多年,中国就开始开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汉代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和119年两次出使西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等西域文化成果。

   他认为,“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并特别提到了1987年出土于陕西法门寺的20件美轮美奂的琉璃器。

   习近平说,自己在欣赏这些域外文物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对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满足于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满足于领略它们对以往人们生活的艺术表现,更应该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

编辑:李晓飞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