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11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国内

  道德勒索只会让让座问题复杂化

  凭我们的肉眼,如何判断一个生病的人比一个抱孩子的人更需要一个座位?或者反过来,如何判断一个抱孩子的人比一个生病的人更需要一个座位?

  当让座的人站起身来,把自己的座位让出去,就已经完成了他个人的道德选择。当我们为这个问题陷入两难境地的时候,却似乎忘记了让座事件中还有另外一方,那就是让座的人。实际上,当让座的人站起身来,把自己的座位让出去,就已经完成了他个人的道德选择,体现出了他应有的道德与文明素质。现在需要做出选择的,是两个或者是多个需要座位的人,该如何分配别人让出来,而又“僧多粥少”的座位。

  谩骂的一方就像是一种建立在自私自利基础上的“道德勒索”,只会让本来可以很简单的让座问题复杂化。让座说到底是一种道德自觉,是一种情分,而不是法定义务,没有人可以逼着别人给自己让座。

  要想让让座问题简单化,其实很容易,那就是宽容与理解、体谅与谦让。当我们坐着的时候,面对身边更需要座位的人,我们只要站起来,把座位让出去即可,这体现了坐着的人对站着的人的理解与体谅;而对于那些站着的人,到底谁该优先坐下去,也同样需要彼此之间的理解与体谅,而不是只为自己利益考虑的争抢与争执。

  什么是论断式的道德倾向?以坐公交车为例,“应该给老弱病残让座”,这个观念深入人心之后,就变成了一种必须。要知道,“有必要让”和“必须让”之间,是道德自觉和道德绑架的天壤之别。

  为了僵化式的让座道德,要么不开车,要么争吵打架,让无关者也很不舒服,这些行为难道就是道德的吗?把一件私利性的行为,硬扣上道德的帽子,这难道就是道德的吗?评价这些私人事情,我们最好也要“去道德化”,回归到事件本身上去。

  具体的让座纠纷中,还可能会牵扯到微妙心理因素,比如说,有人本来打算让座,但被索座后感觉到“不被尊重”,这个时候不想让座了,也是一种具体的个人感受。在没有牵涉到其他纠纷的前提下,让或不让就随他去,一旦有肢体侵犯或动作,就可以诉诸于规则解决。而作为旁观者,应以“公众感受的最大公约数”为前提,选择何以应对。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


华商网首页 | 新闻 | 论坛 | 视频 | 娱乐 | 体育 | 数码 | 财经 | 家居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嗨吃 | 婚嫁 | 旅游 | 潮购 | 交友 | 母婴 |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