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上,基本可以确定我已经到头了”,作为70后,珠三角某市的一位镇街派出所副所长如今只是个副科级。他告诉记者:“在基层,像我这样干到退休还是科级的情况非常普遍。”“工作能力、学历是必要条件,此外还有年龄、机遇、人缘,甚至社会关系、家庭背景都是影响升迁的因素。总之,能上去的只是少数人。”一位科级基层干部这样说道。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发现,各阶层的公务员都存在着升职“天花板”。与基层公务员相比,省市两级公务员看似起点较高,但同样苦于上升通道的逼仄。
对很多机关的公务员来说,处级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口”。广东梅州市某部门的张主任从科员、主任科员,再到副处长,一共花了10年。“我还算快的,有人干了一辈子也没上副处。在市这一级,像我这样37岁做到副处级已算不容易,再往上走就更难了。正处级已经算‘高级官员’了,而‘领导班子’就更不是普通公务员可以想象的”。他说。
江苏省一位干了近十年处长的公务员对记者感叹自己“也就这样了”,“我当年也算比较早升到副处的,可是从副处到正处用了七八年。一开始是没机会、没位子,慢慢的年纪大了,干部越来越年轻化,自己不太符合形势和条件了。总算熬到正处,心里明白想更进一步没什么指望,现在有点混日子的感觉。反正手头的工作照常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也不会再去想搞点什么创新了。”
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与升职“天花板”并生的,往往是公务员的倦怠情绪。遭遇升职困难后,大多数公务员都会出现“不平——郁闷——接受——混日子”的心理波动周期。一位组织干部对记者说,如果公务员改革不能很好地畅通上升通道,就难以从根本上提振整个公务员队伍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