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3日,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浐灞长歌》在央视10套播出后,便引起了收视热潮。不仅仅普通观众为这两条神秘而又神奇的河流着迷,不少专家和学者也给予这部纪录片高度的评价。
刨根问底在考古和文物中解读生态密码
浐灞流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埋藏了太多故事,而这些故事都与浐灞河密不可分。《浐灞长歌》系列纪录片以近年来浐灞河流域新发现的考古遗迹为主线,通过层层悬念的破解,探索几千年甚至一百多万年来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关系。通过观看本部纪录片,观众不仅可以了解浐灞河流域的前世今生,也将解开浐灞两河承载厚重历史,推动中华文明进程的密码。
在此之前,真正熟悉浐灞、了解浐灞的更多是本地人。而在纪录片播出后,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仿佛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了共鸣,纷纷将目光投向陕西,投向西安,投向浐灞。人们对这两条河越来越着迷,就像陕西人自己说的,在这里,找到了中华文化的根,找到了浐灞流域的魂。
谈到观看《浐灞长歌》的感受时,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徐卫民告诉记者,《浐灞长歌》不是一部单纯只讲述浐灞历史的纪录片,它通过浐、灞两条河的多个侧面,从本身题材的特殊性延展出了多角度、多元化的观赏效果,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传统价值观、中国的民族文化、民俗风土人情等各种元素,都通过这两条河背后的故事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浐灞长歌》所探讨的问题并非仅仅是文物这么简单,它以文物作为媒介,通过朴素细腻的描述,悄然传达出几千年来浐灞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以及文化熏陶,每一个画面都能勾起观众对浐灞的浓浓向往和作为本地人的自豪之情。而这一切,都使这部纪录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和感召力。”徐卫民说。
“五集纪录片分别选取‘人物、建筑、生态、动物’等特色的角度,把城市山水的风貌通过历史考古的形式呈现,用讲故事的方式反映了一座城市不为人知的历史。《浐灞长歌》从‘西安八水’之中著名的浐河、灞河入手,向人们展示两大水系千百年来的璀璨文明,特别是以纪录片的形式,向大家诠释古都西安的千年文明和现代西安的绿色活力。”西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马锐在评价这部纪录片时如是说。
对于世界万物,纪录片会成为值得珍藏的宝藏,《浐灞长歌》这部真实的电视纪录片是一个新的高度,浐灞两河流域的精彩将长久横亘于古今过往的时空中屹立不倒。陕西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刘志彬对本片的评价可以凝练为九个字:有思考、有叩问、有启迪。
“怀古”指向当代浐灞正在塑造新的生态文明
《浐灞长歌》一直在追问浐河和灞河的前世以及其对华夏民族和中华文明中的深厚价值。跟长江黄河相比,浐河和灞河堪称小河,然而正是这两条长度不过100公里的河流,却浓缩了中国100多万年的历史画卷。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灿烂的历史时期——周秦汉唐,无不与这两条河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甚至可以说,浐灞滋润了中华文明的核心,灌溉了中华民族的童年。
陕西省委外宣办副主任安广文在评价本片时表示,《浐灞长歌》之所以能打动人,其关键就在于真实地再现了这两河的往昔,唯有真实最有力量,这部纪录片更注重思考和追问,用每一个实拍镜头传达思想,传达那些已经远去的人和物的声音,再用当代人的视角把这些真实的人和事呈现给观众。
正如曾撰写过中央电视台多部大型纪录片的本片文学顾问崔文华所说,一切“怀古”都会指向当代。21世纪的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在1300多年前盛唐水运博览会的浐灞原址上举办,既是某种巧合,更是含义深广的历史暗喻,它喻示着渊源有序的中华文明复兴正在像浐灞生态区的万木繁茂一样蓬勃而起。古都西安的复兴已经在浐灞生态区的勃勃生机中彪炳昭示,中华文明的全面复兴也应该以生态文明为生命形态而苍翠葱茏。当前,古都西安以浐灞生态区建设为先导而崛起,这是古都旧墟在葱茏生态中的绿色崛起。这场崛起不以历史为坐标,而是以21世纪的生态文明理念体系为坐标。它打破古人对古都设计的旧规,为21世纪国际都市大西安的全面崛起而展开绿色求索。(记者 杨斌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