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昭宁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大背景下,如何图谋发展呢?首先一定要赶紧行动起来。近期通过我的调研,我们还不了解中亚的需求……”5月16日,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安市政府参事、西安石油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曾昭宁接受采访时强调,在当前欧美经济不景气的条件下,用能源装备去开拓和武装中亚、西亚、南亚的工业化,陕西能在能源装备上做大文章。打“能源装备牌”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战略层面赋予陕西的最大机遇,也符合国家能源战略及相应的产业政策。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定位陕西是“装备部”大省
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的宏观背景谈起,曾昭宁称,在我国能源进口市场结构中,逐渐降低中东和非洲的市场份额,逐渐加大中亚市场的份额,是中国能源战略安全的趋势指向,中亚将成为中国未来的“加油站”。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实质不仅仅是区域发展战略,而是国家战略,是国家基于地缘政治、产业及能源安全的战略考虑。陕西省在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及规划时,必须置于这个宏观战略框架下才可能取得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
曾昭宁介绍,陕西是全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其工业门类齐全,结构层次较高。其中最大的优势之一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高端装备),2012年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与工业的占比约为20%左右,是陕西的支柱产业。陕西是国家级的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工业最强、层次最高的“装备部”省区。
在产业的互补性上,陕西作为“装备部”,主要可为中亚国家提供能源装备、化工装备、冶金装备、交通运输装备及轻工纺织装备等。如西电公司的输变电设备、陕重汽的重型车、西安筑路的压路机、摊铺机等工程机械、金凤的风能装备、石油管道,宝鸡的石油机械、石油钻采设备、中铁宝桥、秦川机床,咸阳的纺织机械等。同时陕西把部分传统产业向中亚转移,有利于陕西的产业升级;也能解决陕西部分装备制造业的产能过剩问题。
从中亚国家的需求看,中亚各国当前正面临产业结构及工业结构的升级,大力实施进口替代战略,这涉及需要以引进外资的形式进口生产线及零部件、元器件、科技成果和人才,而这些恰恰是陕西的优势所在,这将给陕西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高端装备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广阔的市场。
从陕西装备制造业结构分析,陕西装备制造业的传统优势是机械装备。三星等项目引进投产后,长安通讯产业园将成为西北最大的工业园区,电子装备会更强大。而这些恰恰是中亚国家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两化融合”所需要的。
同时,陕西进口中亚的能源、矿产资源、原材料等,有利于陕西能源深加工、精细化工、新材料、生活用气等的发展。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中约60%左右是能源装备,大部分集中在西安和宝鸡。从国家层面看,向西开放的大背景之一是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巨大需求,尤其是油气资源的内陆引进。
增强开拓中亚市场的紧迫感对策方案应尽快出台
曾昭宁称,中亚各国经济社会的对外开放,不仅限于对西部和西北开放,同样也对东、中部均等开放。东、中部经济总量大,企业竞争力比陕西强,陕西如果未利用区位优势“笨鸟先飞”,那么将贻误战机,中亚市场将大面积地被东、中部企业占据。因此,当前最重要的是赶紧行动。
曾昭宁最后提出对策建议,首先,陕西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开发区当前急需制订工作方案,具体包括以下几步:①对中亚各国进行市场调研,主要包括投资环境,比如基础设施、招商引资政策、优惠政策、法律法规、贸易保护状况、文化习俗、土地价格等,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并摸清中亚各国对陕西的产业需求,严格讲,必须是细化到小行业乃至具体产品的市场需求。②梳理家底,即摸清陕西的供给结构,这也要细化到小行业乃至产品的供给,看我省有哪些产品等要素供给能与中亚国家的需求结构实现对接。③在研究发展战略和编制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实施方案。
其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中亚国家目前实施的进口替代战略,省政府要尽快研究制定面向中亚等区域的高级出口导向战略及编制相关规划。再就是实施“走出去”的大经贸战略:包括外贸、外资和外经。
曾昭宁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仅靠以上“三外”是不够的,对外承包工程才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最主要形式。我省应积极参与中亚各国的工程投标,以工程承包商的身份去承包大型工程。对外承包工程不仅对出口、境外资源开发和对外投资都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而且能取得更大的利益。
在操作层面上,需要处理好丝绸之路经济带轴线上各国、省、市之间的竞合关系,避免恶性竞争,用市场化手段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多赢格局。建议立项相关课题,吸取国内外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协调好利益关系。记者张艳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