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漫长的丝绸之路上,有一条举世闻名的走廊——河西走廊。它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南依祁连,北枕合黎,绵延千余里。在这绵延1000多公里的狭长土地上,文脉浩荡,源远流长,聚集着武威、张掖、嘉峪关等丝路重镇。而这里也曾是英雄辈出的战场,粗野的索取、马蹄的践踏、铁与火的纠缠……无数将士曾在这里留下脚印,而一个个的脚印上面,都曾经站立过不屈的灵魂
武威
铭记霍去病“武功军威”
从兰州去武威,要经过乌鞘岭。
乌鞘岭是古丝绸之路上河西走廊的门户和咽喉,当年,张骞与玄奘都曾经过这里,霍去病也是从乌鞘岭出兵痛击匈奴的。岭上原有韩湘子庙,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中写道:“过往者皆驻足礼拜,并求签语,祈求一路平安。”从高速路上看到横在面前的乌鞘岭时,虽无神庙,我却有种想拜一拜的冲动,这是天工的神奇,自然之力,远非人力所能比及。
过了乌鞘岭,便是一马平川,直通小城武威。武威古称凉州,是河西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武威得名,与霍去病有直接关系,由汉武帝表彰霍去病的“武功军威”而得名的,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铜奔马,就是在武威的雷台汉墓出土的。
晚餐吃的是当地的名小吃“三套车”,有茯茶、行面、腊肉。茯茶酸甜开胃,消渴解乏;行面滑爽筋道,耐嚼熬饥;腊肉香而不冲,肥而不腻,熟而不烂。第二天,我们去了马踏飞燕的出土地——雷台。
相传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君主张茂在此筑长约百米、宽约60米,高近10米的灵钧台,到了明朝天顺年间,当地人又在台上建雷神观以祭祀雷神,雷台因此得名。雷神观内,道教雷神闻太师一手持金鞭,一手掐手诀,观门的对联上写着“灃沛瀌瀌江河滋浩澤 靈雲靄靄雷霆霶雨霖”(多数字为繁体字,用简体字书写为“沣沛彪彪江河滋浩泽 灵云霭霭雷霆霶雨霖”),一边都是水,一边都是雨,显示了当地人对雨水的渴望。颇值一提的是,出土马踏飞燕的汉墓,就在雷台下,据说是当年张茂筑台时无意间将墓压在了台下。1969年,当地农民在挖战备地道时,才在雷台下发现了这座东汉晚期的大型砖室墓,马踏飞燕等文物及颇具规模的墓室才得以重见天日。
遗憾的是,包括马踏飞燕、青铜车马在内的出土文物,目前全部在兰州市博物馆中,我未能亲眼得见。
河西走廊
成就无数璀璨将星
离开武威,我们继续沿河西走廊跋涉,西汉初期,河西走廊是匈奴人游牧的地方。通西域有功的汉武帝使臣张骞第一次西去时就在这里被匈奴截住,软禁了十年,娶妻生子。他壮志未酬誓不休,终于逃离西去,完成了使命,但在归中原途中,又在这一带被匈奴截留,一年多后,才回到长安,可见,通西域必须经过河西走廊。
同行的人议论说,在中国历史上,这里历来都是战场,无数英雄在此成就自己,毁灭敌人;或是成就敌人,毁灭自己。听着他们的议论,我眼前不由浮现出军马奔腾的场面。
河西走廊战争最频繁的时代,是在西汉时期。当时汉武帝在拓边思想的主导下,对匈奴几乎连年征战。史料记载,仅在河西地区,汉武帝向匈奴发动的战争就有十余次之多。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霍去病于公元前121年指挥的河西战役,这一战给匈奴以沉重打击,也让汉朝收复了河西地区。也因此,河西走廊将星灿烂,除了霍去病,还有卫青、李广、赵充国、李广利……数十位名将都曾在此与匈奴激战。我咨询了军事研究者宋毅,按照他的研究,汉武一朝,对匈奴作战虽多,但实际上是胜少负多,损失也是汉军大一些。
实际上,近现代河西走廊也曾沦为战场。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1936年发生在武威的四十里堡战役,交战双方是红军西路军和阻止红军西进的西北军阀马步青。当年11月22日,掩护西路军西进的红30军与马步青所属在四十里堡血战3天,红30军杀敌2400余人,极大地打击了马家军的嚣张气焰,出色完成了掩护任务,但这一战也使红30军伤亡500余人。
大佛寺
诠释另一种英雄存在
车到张掖,我们前往已有九百年历史的大佛寺。在历史上大佛寺与西夏、元朝王室均有密切关系,据传元世祖忽必烈和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均出生于大佛寺。到南宋末年,还有一位投降的皇帝在此出家,成为一代名僧。
大佛寺山门前,有一副意味深长的对联“睡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难明”。千百年来,多少虔诚的佛子或游人到此瞻仰朝拜,问佛、问事、问路,然问者永问,永问难明,自是心中有百般对佛的不明、有千般对事的不解、有万般对路的不通,佛祖都不会对谁给予真切确实的答案。人生在世,难免丛生烦恼和苦难,只要我们有平静、淡然的佛心,去勇敢地面对世间变幻的事物和劫相,那么,一切的问题便不再是问题。
正殿内昏黄的灯光中,正前方是一尊巨大的佛祖涅槃卧像,侧卧在高1.2米的佛坛之上。佛祖右手掌枕在面下,头部面对世人,双眼略睁,双唇微启,面部表情平静安详,已臻入化境。据说,涅槃是对生、死、烦恼诸苦的最彻底的断灭,是不清净污染的尽灭,转为不污染的清净智慧。也就是智慧福德圆满成就,达到了永恒寂静的最安乐的境界。佛祖身后肃立着他的十大弟子,有悲、有苦,有静、有动,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但无不对佛祖敬仰有加。
除了名闻天下的大佛,寺内还有明朝年间用泥金书写的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记》。导游说,正殿后的藏经阁里,还藏有唐宋以来的佛经6800余卷,其中一部明英宗敕赐的《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经》,是全国仅存的几部经书中最完整的一部。
除了大佛寺,张掖闻名于世的还有丹霞地貌,张艺谋那部色彩绚烂的电影《三枪拍案惊奇》,就是在这里拍摄的。世界级导演张艺谋以一部名为《英雄》的电影,开始了大片之路,如今却又以《归来》剖析自己的心路。
那么所谓英雄,又该如何定义呢?遥想当年,河西走廊内狼烟四起、战火连绵,如今,却能留下一尊慈悲的大佛。这大概是要告诉人们,再怎样激烈的鏖战,都会成为历史,但精神追求永存,就像那个在国与国的仇恨中,追求精神交流的玄奘,如今仍被全世界尊敬一样。或许,英雄在世人心中的另一个模样,就是爱好和平。
嘉峪关
弓箭检验过的“铜墙铁壁”
嘉峪关和嘉峪关市是两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感觉。嘉峪关市是现在时,这里的城市精神是“自强不息的钢铁人”;而曾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交通要塞的嘉峪关是过去时,人们来到这里,为的是凭吊怀古。
众所周知,嘉峪关是长城的西端起点。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名将冯胜选择在这里建关,除了看重它两山之间的地利,最重要的关后有一湖清水。与青灰色的西安城墙不同,嘉峪关的城墙整体都是土黄色的,而城池的构建比起西安城,则更注重实战,罗城、外城、内城,一层套一层,罗城外还有类似于护城河的城壕。站在城墙上我就想,冷兵器时代想攻破这座城,要付出多大代价?导游说,当年嘉峪关城墙建好后,曾接受过严格的验收——选拔最好的弓箭手,在百步之外对着城墙射箭,如果箭射入,说明城墙不合格,修建者满门抄斩;如箭被反弹回来,则说明城墙合格。
据说,嘉峪关只被攻破过三回,这引发了我的好奇心。我发现嘉峪关有记录的大战并不多,当年是为了抵御瓦剌而修建,但明朝后期抵御满清的重点在山海关,而清朝时期这里更是鲜有战事。那么,在嘉峪关城上所书“天下第一雄关”的名头,又因何而来呢?
嘉峪关后来最出名的,是两位晚清的重臣,一位是被革职充军伊犁的林则徐,他在西安得了疟疾,大病两个月后,扶病来到这里,他在《出嘉峪关感赋》中赞叹:“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另一位就是左宗棠,被授予督办新疆军务钦差大臣的左宗棠曾在这里整饬军务,修整嘉峪关城墙,68岁的他还曾抬棺出战,缓进急战,威震边疆。如今,嘉峪关外城东门外还有一株人称“左公杨”的百年古木,据说就是当年左宗棠率部出关时种下的。“天下第一雄关”原本是左宗棠手书,称号也因此而来。
嘉峪关的嘉峪二字,在匈奴语中意为“美好的峡谷”,就如同它旁边的祁连山的“祁连”二字是匈奴语中的“上天”一样,在河西走廊,斗争与融合就这么交织着进行,就像这些我们熟悉的词,理所当然以为是自己的东西,其实竟是外来的。这大概也是交流的意义所在:它可能将你所反对的东西,变成你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文明的进化就在于,过去人们用决斗解决分歧,如今用谈判解决矛盾,当敌我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时,何不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呢? 本报记者 谢勇强 文/图
我们在路上
“新丝路·新梦想”大型系列报道第8期今天为您奉上。这趟“说走就走的旅行”中,我们带您重走丝路,为您描绘古丝路沿线各城市、各景点现在的样子和诱人之所在。而未来一段时间,每周的周一至周五,我们还有更多精彩的内容奉上,期待您的关注。
特别要告诉您的是,在报道进行期间,我们还准备了与丝路有关的趣味题,若您有兴趣,不妨细读每篇报道并留样报,以备届时答题之用,对于成绩优异者,我们将有精美礼品奉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