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 资料照片
大明宫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中国式的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方法得到国际认可 华商报记者 汤继颖 摄
丝路申遗成功,陕西的世界文化遗产点增加到8个。历时8年的申遗背后有哪些没有公开的秘密,经历了怎样的艰难?以后需要怎么做?华商报记者独家专访了陕西省丝绸之路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省文物局局长赵荣——
八年前的6月,华商报记者专访赵荣,当时谈的主题是《世界遗产需要汉唐雄风》。当时,刚刚就任局长的赵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愿望,就是尽最大努力推动陕西代表中华民族的东西进入世界遗产。那时,他的第一大策略,就是争取“丝绸之路”捆绑申遗。
八年后,也是在6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联合国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八年前的承诺实现了。陕西的世界文化遗产点也由1个变成了8个。在丝绸之路中国段的22个点中,陕西以7个位列各省第一。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笑称,陕西是最大的受益者。
在中国人心里,“八”是一个吉祥的数字,但是实现这一“吉祥”并不容易。丝路八年申遗,可谓一波三折,其中甘苦,唯经历者才能体会。
在一些人还在纠结申遗成功会不会涨价、国际社会会不会给拨款之类的问题时,赵荣更看重我们这一代人对祖先文化遗产的态度。在某种意义上,申遗似乎是在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但究其根本,其实是民族的一种自省。
所以,申遗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申遗成功,也只是阶段,不是终结。当不明白为什么申遗的时候,即便申遗成功又有何用?而解读这个“为什么”,赵荣显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八年中,陕西省丝绸之路申遗工作领导小组里,只有赵荣这个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没有换过。作为陕西申遗工作的重要负责人和推动者,申遗的前前后后他最熟悉,也最了解。
如果管理不到位,会被亮红牌甚至摘牌
华商报:得知申遗成功的那一刻,您在哪里?
赵荣:我一直在办公室。前方(指出席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的陕西观察团)第一时间就给了我短信报告。
华商报:当时第一反应是什么?
赵荣:来之不易。这八年确实经历了太多的事情,承受了太多压力。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丝路申遗终于成功了,当然感到很荣耀,这也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因为我们祖先留下的这些遗产真正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二是我们在申遗过程中所付出的诸多努力,得到了国际的认可。
华商报:您所谓的诸多努力,主要指哪方面?
赵荣:很多人看到的只是遗产本身,其实申遗的过程,还蕴含着中国人对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方法的探索,特别是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更具有标志性意义。
华商报:为什么这么说?
赵荣: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现在世界上更多采用的是一种西方的理念,比如我们熟知的“修旧如旧”等。作为文化遗产大国,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又是什么?欧洲出过《威尼斯宪章》,日本也出过《奈良文件》,那么中国人的保护理念是什么?标准和体系又是什么?
遗产再重要,也是祖先留下来的,我们只是做了我们应该做的工作,但如何使它们进入到《世界遗产名录》,这其中的理念和方法,则凝聚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智慧。这么多年来,我们对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的保护实践,就采用的是一种中国式的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方法。坦率地讲,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标志着我们已经把中国的经验变成了东方的经验,而且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华商报:可以说,这种探索背后,也彰显着这一代人对祖先文化遗产的态度。
赵荣:是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荣耀只是暂时的,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责任和更多的担当。比如今后我们就要按照国际规则去管理,将接受国际的监督,这都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华商报:申报成功后,国际社会有经费投入吗?
赵荣:不但没有,而且他们还要按规定来检查,如果你管理不到位,还会亮红牌,甚至会摘牌,国际上已经有这样的惯例。所以说,申遗成功,只是一项工作的节点;我们还要为中国总结出更多的经验,这也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华商报:其实,申遗成功只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赵荣:是的,它里面的世界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