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残破不堪的步三村碉堡,是当年陕西抗战最前线唯一留下的战争遗存。

今年72岁的步三村村民何云亭,向记者讲述关于当年抗战的故事。
“人不分男女老幼地不分南北西东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纵使处于敌后,三秦儿女也未忘国优,投身于抗战烽火之中。今天(9月3日)是中国第一个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西部网寻访了那些被遗忘的抗战遗址,缅怀秦军将士的赫赫战功,来提醒后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陕西省大荔县步三村,一个临近黄河的小村庄,因种植冬枣而闻名于当地,村民的生活富足而安宁。而在70多年多年前,作为陕西抗战的最前线,这里被战争的阴云所笼罩,步三村的军民时刻准备着迎接入侵之敌。
当年修筑的防御工事,历经了岁月的洗礼,逐渐消失殆尽。只留下冬枣林里几处残垣断壁的碉堡,成为那段历史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印迹。
十里一岗楼五里一碉堡
时光回溯到1938年,日寇在占领武汉、广州后,便基本停止了正面战场的进攻。那么下一步会进攻哪里?“蒋介石认为会进攻关中,夺下这里上可攻延安,下可攻重庆,同时切断后方与华北两个敌后战区的联系。”西安文理学院研究近现代史的张天社教授分析到。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39年蒋介石命令山西的第二战区“继续展开广大之游击战……以有力部队配合中条山地区与黄河右岸河防部队协力阻止敌军渡河。”同时要求陕西的第十战区与第二战区“协力巩固河防设备,分别控制有力部队于潼关、大荔、韩城及西安各地区”。
大概是在30年代末,40年代初,国民党的工程部队抵达这里,并征本地农户修筑防御工事。今年72岁的成云亭那时候刚刚出生,而他的父亲当年就参于修筑步三村的碉堡。
何云亭说修筑步三村碉堡的工程标准非常高,和水泥用的水都是从几公里外运过来的清水,因为这样才能保证坚固度。“父亲说有人偷懒,就近从黄河里舀了一盆水,被监工发现后狠狠的收拾了一顿。”
而当年沿河这一区域,据何云亭回忆,基本上十里一岗楼,五里一碉堡布局,彼此之间再通过交通沟相连。交通沟深五米,宽十几米,运送军队、物资的车辆来回穿梭,向北可到韩城,向南直达潼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