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亮也并不总是圆的,它阴晴圆缺,周而复始,代表着一种流转的轮回。人若能融入其中,也就能参透日月造化之永恒,赞服天地之化育。这样一来,人间之悲欢离合,又有什么可叹的呢?应淡然处之,融入其中,共享明月之美。
从月的自然规律,体悟到人的生存规律,提升为人生哲理,这首词精妙地体现了中华月亮文化的精髓以及传统文人对中秋的哲思。
圆月意象与团圆心理
中华儿女赋予了“月圆”丰富的人伦内涵,“圆”在中华文化里不仅仅是简单的几何图形。古人认为“天圆”,圆是“完整”“周全”“没有缺欠”,“圆”又与“和”“合”内在相融相通。月圆时人们希望人间也团圆,夫妻团圆、亲友团聚、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团圆”成为中华儿女共同追求的生活愿景,成为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之一。
这种团圆意识很是宝贵,因为团圆是一种群体意识,强调个人与亲人、朋友和周围人的团圆,强调个人对集体的义务。这种群体意识,造就了国人的整体感、集体观,造就了国人的人伦责任感。
中天皓月还可引发心灵感应,凝聚文化认同。从纵向的时间维度看,月亮纵览古今,可勾起人们对往昔的回忆、对故乡的回忆。李白的《静夜思》妇孺皆能背诵,国人从孩提时代起就把歌颂月亮的诗歌及其指代的文化意象栽种在心里,长大后仍觉“月是故乡明”。从横向的空间维度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光普照大地,中华儿女即便分散在天涯海角,面对共同的皓月也会怦然心动,产生心理共鸣。这是文化积淀形成的民族心理,是文化的共同认同,且越是远在他乡异国表现得越为明显。
国家的团圆叫“金瓯无缺”,金瓯是圆的,没有缺欠,代表领土完整。中华儿女的心灵深层认为我们国家需要各民族大团结,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才是团圆、才是圆满。这种大团圆心态,亦是我们民族的性格和心理特征,且成了家国观念生成的重要元素。直至今日,它仍是爱家爱国情怀的具体体现,是民族凝聚力的心理凭借,也是我们圆梦中华的重要精神资源。
(作者:李汉秋 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节庆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