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0日 登录论坛 注册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关注 > 正文
摘要 :

  开栏语 长武县农牧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小麦育种专家梁增基、原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团长贠恩凤、西安市公安局新城分局韩森寨派出所副所长汪勇是我省命名的第一批“三秦楷模”。本报从今天起开设《三秦楷模》专栏,专题报道这三位同志的先进事迹,希望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以“三秦楷模”为榜样,忠诚于党、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艰苦朴素、淡泊名利、诚信友善,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本报记者 齐宇强 张丹 通讯员 朱江博

  雪后的长武,一片宁静。12月9日,在长武县城郊的农技推广实验基地,一位年过八旬、精神矍铄的老者,提着小铲不畏严寒,蹲在试验田里,轻轻拂去麦苗上覆盖的积雪,严谨地测量着麦苗的各项生长数据。他就是我省首批“三秦楷模”、小麦育种专家梁增基。

  梁增基,这个扎根西北从事小麦育种工作5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研究员,不论严寒酷暑,都会守在实验基地里,既在那里播撒希望,又在那里收获成功。53年里,他培育出了小麦品种国审3个、省审4个;获省、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成果奖两项,虽然今年已经81岁高龄,但梁增基依旧探索不息。一个南方人,在偏僻的长武县,扎根53年已是传奇;育出如此多的小麦品种,更是传奇。

  1961年10月,28岁的梁增基从西北农业大学毕业来到长武农技站。一到这里,他就感受到了长武的贫困和群众生活的艰辛。那是第一次下乡,老乡端出一碗仅浇了些酸辣水的高粱搅团,很为难地说:“小伙子,你是南方人,过不惯咱北方的苦日子。我东借西借就是借不下面,这碗搅团凑合着吃吧!”

  梁增基吃完了这碗难咽的搅团,嘴里酸酸的,心里也酸酸的:这么厚实的黄土地,为什么只长高粱,而长不出小麦呢?经过一番调查,当地小麦产量之低,让他震惊:遇灾亩产平均30多公斤,风调雨顺,最高仅50.5公斤!年轻的梁增基胸中顿时涌起一股热潮:育出好种子来,让这里的群众吃上白馍、细面!

  当他跑遍长武的沟壑梁峁、走访许多群众找出小麦品种太差这一症结后,便萌生了引进良种的想法。当年冬,他给许多科研单位发函,引进了100多个育种材料。

  但第二年4月,一场罕见的倒春寒,冻死了长武48%的小麦;第三年的一场冬寒,又让60%的小麦死于非命。随后,梁增基经多次考察、比对后,满怀信心地给农民推荐了“华北187”和“石家庄187”两个品种,自以为来年会大丰收,可条锈病的爆发,使这两个品种亩产仅20公斤左右,梁增基连死的心都有了。可一想到当地面黄肌瘦的小孩啃着坚硬的高粱窝头,他又下了决心:天灾是挑战,更是机遇,一定要给农民育出好品种。

  育种说着容易做起难。按常规,育出一个品种,加上实验,要用十二三年!一腔热血的梁增基迎难而上,借了农场两亩地,宿舍作实验室,桌上摆种子,屋梁挂麦穗,墙上贴标签。没有经费,从选材、杂交、观察、收获、脱粒、择种,他都亲自动手。

  就这样,在极度艰难困苦中,1971年,“7125”和“702”两个品种问世。新品种既抗条锈病、抗冻,也抗旱、丰产。当时,作为主栽品种在咸阳北部和平凉、天水、黄陵等地,累计推广600万亩以上,当年长武县小麦亩产首次跨过100公斤。收获时节,和农民一起欢天喜地碾麦扬场的梁增基,脸上露出了欣慰、自豪的笑容。

  随后,他用“702”姊妹系又育出“秦麦四号”,迅速覆盖了咸阳北部、陕甘6个地市,年种植面积达150多万亩。长武小麦亩产当年跨过150公斤!收获的农民喜上眉梢,“要想多打粮,赶紧找老梁!”成了当时渭北旱塬农民的流行语。

  1984年,旱塬第一个半矮秆高产抗旱品种“长武131”选育成功,不仅抗锈病,抗倒伏,亩产还达到400公斤。经过省级鉴定推广,九十年代年种植面积超过200万亩,累计3800万亩。梁增基又用独创的幼嫩种子低温催芽并春化后作夏季自然加代的方法,培育出高抗条锈、白粉、叶锈、叶枯等病的半矮秆、抗倒高产的新品种“长武134”。

  2001年,优质多抗高产的“长旱58”呱呱坠地。2004年10月国家审定后,被列入农业部“863计划”和科技部“成果转化”项目进行开发。2006年以后,一直作为主栽品种在渭北中西部推广,还扩大到豫、鲁等旱地区域,年种植面积超250万亩,累计已超过2000万亩。从2008年到2013年,西北水保所在长武建的高效示范田和农业部在长武、永寿建的高产创建示范田,种植这一品种,连续5年亩产超500公斤,创陕西旱地之最。

  长武县丁家镇十里铺村的村民张万玉,17岁就和父辈乡亲们一直种植梁增基培育的小麦品种,这一种就是30多年,他说:“种老梁的每个新品种,产量都增加,我就是长武小麦由亩产不足100公斤到今天的500多公斤的见证人,老梁是旱塬农业的功臣,也是我们最爱的育种专家!”

编辑:陈晨

相关阅读

上一篇:回家的感觉真好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