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
传销窝点解救出5大学生
眉县警方从绑架案挖出30余人传销团伙
华商网-华商报宝鸡讯(通讯员 赵宝琦记者张红平)近日,眉县公安局营头派出所成功解救华西大学5名被拐骗大学生,并协助河南工商部门打掉一非法传销窝点,遣散非法传销者30余人。
6月22日,眉县公安局营头派出所接到西安华西大学红河校区保卫科报警:有人不断向该校学生杨某家人打电话索要高额现金,并称如不给钱便撕票。民警经调查:华西大学学生杨某于今年6月4日私自离校后不知去向。后杨某父亲接到自称马伟太的男子从河南省三门峡打来的电话,让其在两天内给某账号汇钱,否则就等着给杨某收尸。
6月23日,由营头派出所所长肖斌宽带专案组民警与杨某父亲赴河南,在当地警方配合下,很快划定了嫌疑人的活动范围。民警授意杨父汇出一部分款项作为诱饵,同时再一次电话确认杨某的人身安全。当日下午3时,在三门峡市农业银行一自动取款机前,杨父一眼认出自己的儿子杨某,得到确认的设伏民警立即收网,一举将正在取款的犯罪嫌疑人马伟太抓获,成功解救了受害人杨某。经查,马伟太真名张爱强,是当地一个传销团伙中的小头目。他以招聘、为大学生介绍工作为由,诱骗华西大学学生杨某到三门峡市,并劝其加入非法传销团伙,因杨某不愿入伙,便以威胁杨某性命为条件向杨的家人索要现金。办案民警会同当地警方乘胜追击,在出租民房内抓获传销集团主要组织者潘文川,解救出另外4名学生,还解救了被诱骗的其他各地传销者30余人。目前,这5名被拐骗大学生已安全返校。
传销方式新变化6大特点
据陕西省工商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省工商系统共取缔传销窝点1105个,立案查处传销案件2起,清查、教育、遣散传销人员19854人次,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案件3起,涉案人员172人。“从查处的情况看,传销分子的违法手段和方式有了新的变化。”省工商局副局长冯灵生说。
特点一:传销名目繁多,欺骗性更强。他说,与过去相比,目前,组织者以“高薪招聘”、“招工”等为诱饵,利用“资本运作”、“连锁销售”等名目,大肆诱骗群众参与传销。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白少康介绍,在内容上,由以往的传商品、传实物,逐渐演变为传概念、传理念、传份额。
冯灵生说,一些传销组织收取的“入门费”从几千元向几万元的“高额加盟”转变。在我省一些地方,一些组织还打着“西部大开发”等旗号,谎称得到国家“暗中支持”,实施传销违法犯罪活动。
特点二:传销案件呈高发态势,与其他经济违法犯罪行为相互交织。白少康介绍,在组织规则上,传销内部组织更为严密,人员由以往的“只进不出”变为“有进有出”,活动更为诡秘,传销组织裂变速度明显加快。“这些案件往往涉及多个地方,涉案金额巨大,参与人员众多。”冯灵生说。
特点三:利用互联网传销的情况日趋严重。冯灵生说,违法分子利用互联网从事发展人员、组成网络、计算报酬和资金结算等一系列违法活动。有的传销组织用个人账户进行资金往来,甚至通过地下钱庄洗钱。
特点四:通过代理方式从事传销活动。“他们以公司名义将产品卖给有营业执照的代理商,代理商表面上与传销公司没有隶属关系。”冯灵生说,代理商负责与参加传销人员签约、录入人员信息、发放奖金、物流配送等,传销公司则在后台操控,隐蔽性更强,逃避监管打击。
特点五:跨地区传销违法犯罪越来越明显。违法主体向各阶层扩展,农民工、大学生等群体受骗参与传销的情况突出,一些传销组织欺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群众参与传销,蔓延趋势明显。
特点六:传销人员与执法人员对抗加剧。个别地方还发生了传销人员冲击公安派出所、工商所,伤害公安、工商执法人员的恶性事件。记者 陈静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