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九器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 “2009年第四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最牛团长太太”事件名列榜首,四川成都拆迁户唐福珍自焚事件排在末位。(1月18日《南方都市报》)
舆情是什么?舆情就是民意,就是民心,就是民众对社会管理者、执政者的一种态度、评价。
舆情重要吗?这是个荒唐的问题,早在两三千年前周王朝统治者就懂得四处派出采风官,了解民情民意,诗歌“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正是当时社会舆情表达的重要内容,历代王朝都知道 “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舆情正是民心向背的一种反映。
舆情有何用?舆情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舆情怎样获取?信息爆炸、思想开放时代,各种信息载体尤其大众媒体、互联网是舆情获取的最简捷高效之途径。
舆情谁来应对?当然主要是“权为民所授”的政府公权机构及官员。
舆情怎样应对?正视舆情、研究舆情,因势利导、开诚布公、顺应民意、获取民心。
或许还有更多,不妨称之为“舆情六问”。
从尧舜时代的谤木、周朝的采风官、春秋郑国的乡校到今日的问政于民、听计于民,尽管历史的相貌千变万化,但历史的演变却一脉相承:自文明开化、政权国家诞生之后,民意就是一切发展进步的根基,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即使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意孤行要封杀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箴言,也只能螳臂当车,改变不了民心向背是一国兴衰根本的历史逻辑。
时至今日,如果还有官员对辖地舆情或一无所知或无动于衷,应对舆情或隔靴搔痒或强权封堵,不想不愿不会疏导舆情,此般情景下,舆情与公权 (官员),就好比绳子和牛,不是公权牵着舆情的鼻子疏导,而是舆情牵着公权的鼻子游走,公权的公信、权威和颜面何在?
事实上,这样的官员数量不少,从人民网发布的舆情能力排行榜来看,不少热点事件成为民意汹汹的公共事件,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遭遇舆论的普遍质疑和批评,很大程度上是一些官员还没有理解历史的规律、社会的逻辑,至少是脱离社会现实,没有弄清楚开文所列的“舆情六问”。
比如以“舆情怎样获取”为例,当下信息传播技术一日千里,各种信息传播工具日新月异,传播语境的改变、传统话语权结构和运用方式急剧变化,互联网本身不断衍生着子品种——— 网站、博客、论坛、聊天工具、微博——— 当老革命遇到新问题,就不能再期待一招鲜吃遍天了。如果不了解这些,就是脱离社会现实,就是在公权和现实之间设置一道鸿沟,一旦发生某种突发事件,闭门造车地应对只能让事态复杂化、延续化,如同瓮安事件、石首事件、钴60事件一样,没有共赢却是共输,各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舆情爆炸时代,学会牵着舆情的牛鼻子,公权才能四两拨千斤,以小代价获取大和谐;被舆情牵着鼻子走,难免惊慌失措、手忙脚乱,最终千斤拨四两,以大代价换取“小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