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热点:皮革废料变胶囊 西安墓园 西安城墙假货之争 中华儒商诈捐 《泰坦尼克》热映 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柏树林古建筑失火 渣土车撞出租车
首 页 陕 西 原 创 国 内 社 会 国 际 网 事 视 界 专 题 回 顾 视 线 时 评 政企快线 人事任免
华商网 > 新闻 > 陕西
铁路职工建议将华阴市改为华山市 引网友争论
http://news.hsw.cn    来源: 三秦都市报  2010-11-06 11:22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10658000定制,3元/月!
 

  寻找噱头卖点 还是挖掘区位优势

  行政区划名称的命名、更名,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办理。市辖区的改立、撤编、更名由国务院审批。

  国内也不乏利用名山大川的知名度推广城市或改名成功,并获得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的成功典范。比如四川的乐山市、峨眉山市、都江堰市,福建的武夷山市,安徽的黄山市等。

  “别的省市县为何就能成功改名,陕西就卡壳了?”对此他很是想不通。

  有网友认为,改名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营销思维,不管改成改不成,讨论炒作是知名度提高的一个独特路径,把陕西和华阴都宣传了。

  著名经济学家张宝通和裴成荣谈及“西咸一体化建设”方案时也曾有过类似建议:把潼关、大荔划归华阴,将华阴市升格为地级市,并更名为华山市。陕西旅游缺乏自然景观,华山是我省最能拿得出手的自然景观。成立华山市有利于发挥华山品牌的作用,挖掘潼关、大荔旅游资源,并联合晋南、豫西地区,以华山为龙头,把关中东部的旅游业做强做大。

  “改名不是噱头,而是实实在在的工作,是一种现代城市营销理念的实践!”

  如果华阴市改名华山市,大家的想法如何?齐铁慧将自己的这一设想放在网上,希望大家都来讨论,没想到网友各执一词,一时间板砖与鲜花齐飞。

  首先我作为一名华阴人,别人问我老家是哪儿的?我说华阴没有人知道,说华山别人都知道。个人感觉,这与华阴这个名字的人文气息太淡有关。也因为这一点,对华阴及渭南的品牌推广和经济发展,以及知名度提高都很不利。

  华阴在战国有魏华阴邑。西汉高帝八年(前199年)改为华阴县;民国初属关中道,1928年属陕西省。1958年废入渭南县。1961年复置华阴县。1991年改为华阴市。华阴是所谓华山之阴,很有古韵味的名字,又何必蓄意庸俗化呢?

  徽州地区改为“黄山市”后,丧失的不仅仅是深厚的徽州文化,而且形成了黄山市、黄山区、黄山三个让游客不知所以的地名,难道这就好吗?再想一下,如果要通过以旅游资源命名城市的办法来促进城市的旅游国际化和谋求经济发展,那么是不是全国要有一批城市要改名?

  经济发展不是靠改名字发展起来的!况且现在华山也不归华阴管了,如果当时改了,现在如何办?

  更有网友调侃道:以此逻辑,湖北都可以改长江省,山西或河北都可改太行山省?汉中就改三国市?延安改为宝塔市?米脂改为美女县?西安改为羊肉泡馍市?你把宜川县改为壶口县,黄河对面的山西省政府同意不?

  改名字别丢城市文化性格

  但对于更替地名,不少专家还是告诫“要慎重”。我国地名专家薛光说,虽然目前老地名保护工作还只是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而言,但这项工作对保护地名文化而言具有深远影响。在他看来,老地名就是一座城市个性特征的写照和缩影。

  面对时下的“更名热”,民政部地名研究所所长刘保全忧心忡忡:“地名记录了人类探索世界、适应自然和发展自我的辉煌历史;记录了战争、疾病的浩劫与磨难;记录了民族的变迁和融合;记录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中国由于缺乏传统地名文化的保护意识,乱更名、乱起名现象屡屡发生。这些改动,在当时看来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将其放到历史长河中看,绝大多数都不甚合理,对地名文化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有的地方盲目效仿其他城区改名字,甚至不惜割断当地的历史文化脉络,最后被迫改了回来。尤其是一个城市的名称不宜随意改换。现在改这个,再过段时间根据需要又要改那个。这样也未免太不严肃了!”

  旅游策划人杨广虎则赞同“华阴”改“华山”,他说,华阴就是因地理位置在华山之北而得名。随着交通便利和旅游开发,将华阴市改为华山市,有利于凸显当地的知名度、美誉度,更对拉动区域经济有积极作用。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卢山冰教授在旅日讲学时,就很奇怪“不少国外朋友知道华山在西安,但不知道在陕西”,我们没理由要求把陕西改成华山省吧?再之,改地名的成本投入很高,相对长远经济回报,是否划算尚待商榷。华山是旅游景区,产值开发依然围绕服务的二三产业,稍有环保意识的人士都会明白,在华山投资建厂,可行性及风险性有多高。由此看来,华阴改成华山,反而不利于招商引资和经济振兴。现实中,我们应该看到,陕西旅游需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新方法,而不是想当然地通过改名字那样的一蹴而就。

  卢山冰教授认为,我们应该从现实存在的问题着手,发展经济。借改名提高公众注意力,本意和设想是好的,但实际未必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编辑:梁铮
一键转帖:
 返回新闻频道首页·进入华商论坛
 
  相关新闻
·中国名家“拜”华山 为西岳文化进言献策(组图)   10-11-01 13:25
·上海世博会今闭幕 世博陕西馆拆除后在华山重建   10-10-31 06:52
·华山门票价格拟提至旺季180元 下月举行听证   10-10-29 14:02
·明年游陕西 游客有望乘飞机低空游览华山黄帝陵   10-10-18 05:29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