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记者从省气象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我国天气气候复杂多变,今冬我省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可能性明显增加,极易出现强寒潮、暴雪等天气,畜牧、养殖、交通、农业等行业需高度关注和警惕极端寒冷天气的影响。
回顾
去年以来我省极端天气增多
2009年11月9日~12日,我省出现了历史同期罕见的暴雪和强降温灾害性天气过程,暴雪、强降温天气来临之早、强度之大,为历史罕见。
2010年2月28日,商南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早的雷暴、冰雹天气;4月11日~14日全省出现暴雪、强降温天气,有21个测站的最低气温低于1961年以来4月中旬的极端最低气温;4月20日~21日陕南东部出现历史少有的区域性暴雨,白河县和旬阳县更是出现了1961年以来最早的暴雨;5月11日~19日全省出现明显阶段性低温阴雨天气,造成冬小麦成熟收割期普遍推迟,使夏收、夏播争时突出。
今年我省汛雨“七上八下”的气候规律有所改变。其中6月至7月中旬前期持续少雨干旱,6月9日至7月6日关中地区平均降水量仅14.2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80%,突破了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降水量最小值,高温天气频繁出现,7月6日全省有64个测站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其中24个测站日最高气温在38℃以上。
今年首场汛雨来临异常偏晚,7月15日出现了首场汛雨,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累计雨量大、强降水区域集中、降水强度大,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罕见的强降水天气。之后我省又连续遭受了3轮历史罕见的强降水袭击,多站次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
关注
需警惕极端寒冷天气带来危害
省气候中心专家表示,今年7月以来,随着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进入“拉尼娜”状态,我国天气气候更加复杂多变。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异常的因素,除了“拉尼娜”导致的热带海洋和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外,欧亚中高纬度的环流形势对我国冬季气候也有重要的影响。在全球异常天气气候背景下,气象灾害的灾害性、不可预见性加大。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气温、降水等要素的变化幅度加大,冬季出现强寒潮、暴雪等天气的可能性增大。
气象资料显示,1986年以来,我省冬季气温以偏暖为主,在持续冬暖的大背景下,一旦发生强寒潮天气,往往造成严重危害。如2004/2005年、2007/2008年冬季出现的极端寒冷事件,给我国大部分地区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应对
提前做好各项防御准备
近年来,我省设施农业发展势头迅猛,而冬季的强降温、暴雪天气极易给设施农业的生产带来严重的危害,同时给交通、电力、医疗卫生带来严重影响。因此,需高度警惕极端寒冷事件的影响,提前做好各项防御准备。
省气候中心专家建议:农业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极端低温天气可能造成的灾害,特别应重视极端低温天气对大棚经济作物以及畜牧养殖业的影响;加强城市公共设施、电力通信设备入冬前的检修、防冻和物资储备及保障工作;交通运输部门要提前部署,保证在出现极端低温暴雪天气的情况下,交通通畅和重要商品的运输工作;加强对农贸市场等公共场所简易建筑物的加固,防止积雪压垮简易建筑物而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