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站在第一线的战士——他追逐的脚步从未停歇,从一名技校生成长为公司电务方面的领军人物,用知识支撑铁路现代化建设是他始终如一的追求
毗邻漯阜铁路十多米、机务段旁的一栋单身宿舍楼里,很长一段时间,一个窗口的灯光亮到很晚,它就像信号灯陪伴着过往的夜车。熟悉的人都知道,那是李洪家的灯光。
1984年,参加工作2年后的李洪考取了武汉铁路运输学校,学习铁道信号专业。从干信号工作开始,他就不满足于只完成眼前的工作。我国铁路装备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大趋势,让当初只有中专学历的他,总有一种危机感。
学习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有时,晚上头疼睡不着觉,他就起来看书,灯就一直亮到天明。在他20多本学习笔记中,记满了技术要点和心得体会。
2003年漯阜铁路技术改造,信号设备由色灯电锁器联锁改为“6502电气集中联锁”。当时漯阜公司几千名员工中,很少有人熟悉这套设备的性能。李洪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次他和妻子去信阳办事。晚饭后,他对妻子说,咱们到信阳站去,沿铁路走走吧。当他们走到一个岔群时,李洪突然蹲下身来,把手探到道岔底部摸了一通。妻子吓坏了,赶忙说,你要干啥?让人家看见了会说你是搞破坏的。李洪冲她一笑说,我是想看看京广铁路干线的信号联锁与俺们漯阜铁路的有啥不同。
2004年漯阜线河南段技术升级改造中,李洪发明的道岔换装过渡转换设备,使列车过岔速度提高了一倍,获得了河南省五个厅局联合颁发的“百项技术革新成果”奖。他研发设计的道口报警装置,简便可靠,每套可节省5万多元;他为信号灯设计安装的防砸网,有效防止了信号设备的人为损坏。他的革新创造为公司直接或间接节约资金数百万元。
依靠不忘危机、自我加压的勤学苦钻精神,李洪的业务水平紧紧跟上了技术装备不断更新的需要,逐步从信号工、技术员、技术室主任,成长为分管电务工作的副段长,并成为公司信号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他高度关注通信信号技术的最前沿资讯,关心最新技术在高铁的运用,直到病逝前还在学习铁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等最新科技书籍。
通信和信号在铁路上扮演着耳朵和眼睛的作用,可以说是行车指挥的中枢神经。李洪清醒地知道,即便自己技术再好,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颗钉,要确保200多公里漯阜铁路耳聪目明、畅通无阻,必须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
十几年来,他坚持定期对职工进行理论授课、实作演练,组织近千人次走出去到武汉、郑州铁路局等单位学习参观和函授培训。
为给信号人员搭建良好的学习实践平台,2008年在郑州住院期间,郑州铁路局一个信号技术人员去看他,李洪就想方设法请求其帮忙租用他们单位淘汰的设备,为自己的信号工建一个学习培训演练场。他甚至瞒着医生要到外边请这位技术人员吃饭以表谢意。对方被他感动了,演练场很快建成并发挥了作用。
“我们是靠技术吃饭的,过硬的技术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李洪要求身边的技术人员,遇到任何技术故障和安全隐患都要拿得下、摆得平、不出事。“搞定就是稳定、摆平就是水平、没事就是本事”。几十年来,他带领的队伍能及时解决各种难题,排除各种故障,确保了从事工作28年未发生一起责任事故。2009年,在漯阜铁路公司举行的技术大比武中,他带领的技术人员囊括前三名。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这样议论人生:在人生的任何场合都要站在第一线的行列里。
李洪,就是站在第一线的铁路战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