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一舟
12月8日,北京市公交集团就提高对老年人服务标准出台新举措,规定老人上车没找到座位前,公交车不能启动,且每辆公交车的“老幼病残孕”专座须达到10%以上。(《京华时报》12月9日)
这则新闻在网上引起了颇多的质疑之声。我看到这样一篇评论,表示尊敬老人也不能搞道德绑架——“给老人让座是美德,却不是每个人的义务。老人上车之后有人让座,当然值得赞许。假如真的没有人主动让座,站一会儿又何妨?”这篇评论的“观点”想必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
北京公交集团这项新规是“道德绑架”?我很不以为然。这如果不是上纲上线,就是一种错位的误读。在我看来,所谓“老人没座车不开动”,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每一个老人都必须有座车才开动”,而是公交部门试图通过如此举措向公共社会“强调”和“倡导”两点:一是“公交专座”是提供给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爱心坐席;二是希望更多地青壮年乘客履行尊老爱幼的传统道德责任。还在于,老年人体弱,在拥挤站立中公交车如果突然开动,也容易造成一定伤害。基于以上种种考量,公交司机缓一缓开车,不但不应指责,反而是人性化的体现。
何谓道德绑架?比如,以过高的道德高标要求一个人必须舍身救人,否则就要谴责,这就是道德绑架。但,尊重老人、为老人让座,这却不是什么道德苛求,而是处于道德底线的道德责任。用道德底线的标准、履行基本道德责任的要求进行道德激励,不仅不是道德绑架,还是在捍卫一种“传统美”和“公共善”的底线道德。将“老人没座车不开动”也误读为了道德绑架,本身就说明其道德底线认识处在一种模糊的状态——既然“假如真的没有人主动让座,老人站一会儿无妨”,那么,我倒是想请问,年轻力壮的青年人为老人让出一个座位来,站一会儿又是多大的事儿呢?
就“老人没座车不开动”的规定本身说,未必尽善尽美,或许也需进一步完善,有人质疑是正常的。但让我感到吃惊的是,几乎所有的质疑都站立在了自己的利益立场上,将尊老这一道德责任放到了次要的位置。还有人借机“呼吁”,上下班高峰老人要为上班族“让位”。的确,有不少老人喜欢早上坐公交车出行,但不知我们想过没有,在传统的社会氛围中,老人购物,买菜,带孩子——他们在为谁辛苦为谁忙呢?
公交资源的扩大尚需时日。在目前,尤其是我们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我们需要一些“老人没座车不开动”的道德刺激,去唤醒那一根渐行渐远的道德神经,以道德责任的履行去弥补资源的不足。谁也有老去的那一天,今天我们在是否该给老人让座上争吵不休,明天被抛弃的就是我们自己。(原题:不要误读了“老人没座车不开动”)
汇集更有力的声音,更多评论请点击进入 评论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