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海建
全国政协常委、卫生部原部长张文康表示,目前,学术造假、公务员腐败、奢靡之风流行均现思想道德建设的短板。他举例称,有的小孩长大后的理想是“想当贪官”,因为贪官挣钱多,这样的现实很可怕。(3月14日《京华时报》)
常理来说,连孩子都想当贪官,这岂能不让人忧心?可事实果真如此吗?比如我的孩子,或者我身边的大孩子、小孩子,至少“官念”是少有的,他们对于成人世界,浸染得还不是那么厉害。想当贪官的孩子肯定有,但未必是多数,家里人跟“官”无染,孩子哪里来的“贪官理想”?
孩子的想法毕竟是原生态的价值表达,即便今日想当贪官,一旦成人,未必会将贪官当做人生的唯一选择,因为他在考量“得到什么”的时候,还会思考“失去什么”。再说,即便可塑成贪官的原材料供过于求,只要生产贪官的程序不是那么 “粗放”,凭空想想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对于贪官二字,真正可怕的在于两方面:一者,相关机制的缺位会不会“引诱”出贪官?每有贪官落马,总会露出“潜规则”的蛛丝马迹,其中时有“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二者,贪官的罚单足不足以震慑后来者?如果只是温柔问责、又或者贪腐收益大于违规成本,就算人人对贪腐这事道路以目、假装恨得牙痒痒,也挡不住真想当回贪官的澎湃念想。
思想是现实的镜像。贪念畅销与否,不在于娃娃们有什么看法,他们纵有这种幼稚想法也不难引导教化,关键在于现实世界如何为“贪官”二字标点。“贪官挣钱多”难道不是一个现实的判断?贪官东窗事发的那些数字,不断刷新着我们的想象,如果科学家等创富者获得财富的速度与规模能赶超“贪官”,如果权力配置资源的地盘能缩小再缩小——— 挣钱多的怎么会是出轨的公权?
或许,无须害怕孩子有什么荒唐的想法,真正值得警惕的是想法背后荒唐的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