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提升“幸福感”的“统筹”工程
在试点的基础上,另一项改革——“项目向农村倾斜、资金向农村整合、力量向农村集中、服务向农村延伸”也融入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渐渐成为他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使每个百姓都充盈着幸福感。
临潼区进一步以城镇建设拉动城乡一体,以实施“双城联动战略”为重点,在加快旧城改造的基础上,在现有城区以西规划建设了10平方公里的城市新区;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提升城镇承载功能,走城市化道路,先后有14个乡镇撤乡镇设立街道办事处,8个小城镇被列入关中百镇、全国重点小城镇建设行列。
此外,该区以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城乡一体,以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按照“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农业发展方针,临潼结合实际、充分利用独有的自然优势,全面壮大奶畜、蔬菜、杂果三大特色产品,着力构筑了“渭河沿岸蔬菜瓜果经济带,渭河北畜牧产业区、景区石榴观光农业区、山塬水果生态农业区”的农业“一带三区”发展格局。目前,全区奶牛存栏达到7.5万头,奶类总产达到24.5万吨,年鲜奶加工能力达到45万吨,奶牛存栏位居陕西第二、奶类总产位居陕西第一,奶畜业发展集中的街办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来自奶畜业。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4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1.92万亩,形成了西延路、沿渭河无公害、山区有机蔬菜三大蔬菜种植产业带和渭北番茄制种、设施甜瓜、秦薯、芹菜四个万亩蔬菜基地,蔬菜总产达到36.4万吨,已成为西安及周边地区蔬菜供应的重要基地。
“公路修到家门口,看病有卫生室,读报就去农家书屋,买东西有农家店,技术培训送上门,村民服务中心好办事。”正在健身的宋家村村民李大姐,扳着指头告诉记者:“这些城里人享受的公共服务,我们村里人都能享受到啦!”
“新合补助让我们方便省钱,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为我们老百姓解决了。”坐在胡王村崭新的卫生室里,村民何伯一脸笑意。现在,临潼的农民“小病不出村”,各街、乡均有卫生院,“村村都有卫生站”。
从老百姓的话语里,我们能感受到临潼区委、区政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不断加强社会保障、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建设,提升群众“幸福感”的切实成效。
投资1.12亿元,完成40所学校13万平方米的校舍安全工程,完善了全区中小学校的安全技防设施, 5所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区农村入学率达到100%......
乡镇卫生院全面改革,建设了344个农村卫生室,285个甲级卫生室,初步形成区乡村三级卫生网络;大力开展医疗服务和困难救助,为3.18万名已婚育龄妇女和全区65周岁以上老人免费进行健康检查;“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14%,兑付合疗补助7124万元,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已得到基本解决……
2010年临潼全区为困难群众发放各类救助金8100万元,扩建乡镇敬老院4所,新建农村区域性敬老院2所,五保集中供养率已达40%。符合条件的城乡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低保,做到应保尽保……
住房建设保障工程进度超前,廉租住房补贴已全部发放到户。建成经济适用住房400套,9600平方米、192套廉租住房已分配到户;新建唐华清宫遗址广场安置住房1600多套,全面完成拆迁群众安置工作……
以创业带动就业,全区城镇新增就业9226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914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1万人次。建成为失地农民、返乡农民、下岗职工、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及有志创业的群体提供综合创业性知识及相关信息服务的中小企业培训基地……
通过一系列“民生工程”、“统筹工程”的实施,基本实现了“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劳有所得”的目标,全区群众幸福感明显增强
此外,临潼将改善民生延伸到更广范围,从农村沼气化到城乡环境治理,从安全饮水到“村村通水泥路”,从建立信访中心到“双百”信访案件化解和“三无”街乡创建活动,一个个项目、一组组数据,无一不是从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出发,这是临潼带着深厚的感情用心为群众服务,发展民生工程,全面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有力彰显。
正如临潼区委书记任军号所说:“实践证明,把城市和乡村放在一起谋划发展,就能够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只有把城乡的资源科学整合、充分利用起来,才可能把城市做大做强。随着城乡一体化不断深入,先进生产力进一步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进一步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进一步向农村扩散,一个城乡均衡发展、农村生活富裕、人人享有改革发展成果的新临潼就会变成现实!”(蔡君丽 王晓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