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喝两口的人看来是有福了,在白酒价格一路上涨的时候,发改委约谈了造酒企业,说是要让他们顾全大局,共同维护物价的稳定。说的话很有道理,比如说“正确认识保持物价稳定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当然包括我们每个企业和行业组织”、“充分认识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相关性,国家经济和社会不稳定,企业必然难以长久生存发展”、“充分认识企业行使自主定价权一定要服从国家大局”。
当然,最后一句话或许值得商榷。因为毕竟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当然对社会有责任,但价格这东西主要是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宏观而已,大局与企业逐利与生存比起来自然是更为重要,以此作为要求一个企业不涨价的理由,或许有企业不会口服心服。
作为一个喜欢喝上两杯的人,对于发改委的这个做法还是赞成的,我是自己花钱买酒的人,少花钱当然是好事儿。不过这次首先涨价的企业是茅台,很多人都知道,茅台酒这东西挺贵的,我们这些人自己花钱是喝不起的,主要的供应还在于公款买单的应酬场合。茅台也是白酒企业的风向标,它涨价是带动这次酒类涨价的初始原因。要是茅台涨得,为啥别的企业就涨不得?小尼姑的头和尚摸得,阿Q怎么就摸不得?
说起来茅台的消费也算是我们这里特殊的“刚性需求”之一,如果调查一下就会知道,自己花钱买茅台请客的很少。而广义来说,酒类消费也算是某种刚性需求,这是社会风俗与环境所决定的。
其实对于酒类涨价大家都还是多少能够理解的,粮食涨价、人工涨价,要是酒不涨价才是怪事。所以发改委也说了,比较理解啤酒企业的涨价行为,觉得这个是有合理性的。啤酒消耗量大,而且用的粮食多,当然涨价还是可以理解的。白酒的涨价则不太能够得到理解,毕竟那东西利润已经挺高的了。
但很多时候咱们要把新闻综合起来看。也就是在约谈造酒业代表、让他们不涨价的同时,又传出了汽油与柴油涨价的消息。您看,啤酒这东西很少运来运去的,当地企业供应当地消费,白酒则需要全国物流供应。油价涨了不少,这部分成本谁来承担?一个约谈肯定不能给企业带来优惠价的汽油吧?
概言之,这件事的重点不在于酒类是否涨价,而在于很多基本物资涨价的大背景之下,这种涨价被强制抑制是否靠得住、持得久。作为消费者当然不喜欢涨价,但我们也知道,行政命令在这种情况下常常作用有限。而且真正涨价的源头不见得就是哪个企业,强令某个企业不涨价不但是不公平的,而且也许对企业与消费者都是有害的——— 因为企业要消化这种成本压力,说不定就会想出降低人工成本的涨幅以及牺牲质量等馊主意。
所以,如果想抑制涨价,最好的方式不是约谈企业,无论是房企还是酒企,约谈之后都并未抑制住价格的上涨。我倒是有个小建议,不如咱还是少收税比较好一点。这话是有依据的,本次汽油涨价发改委就说了,中国的油价不含税的话全球最低,这不是已经说明咱这里税负很高了么? (五岳散人 知名网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