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幸福”取代“国富”,成为政府与社会共同追求的时代主题,我们终于发现,GDP飙升的背后,要重新提高幸福感———这一能让心灵持久愉悦但却常被忽视的指标。这种对幸福感的关注,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比如民以食为天。但就是这样基本的需求,却也可能处于一种不确定的风险之中。
央视曝光,在上海市浦东区华联、联华等大型超市,主食专柜都在销售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三种馒头。除了卫生不达标外,这些馒头的生产日期还可以随便改,过了保质期的馒头重新加工一下继续卖,防腐剂甜蜜素这些禁止馒头加工采用的添加剂全部用上,且不予标明。所谓的玉米馒头,其实更多是靠染色剂伪造。这些馒头价格可不便宜,两块七一个。
透过染色馒头畅销事件,来审视不完全市场下中国消费者的购物困境,可能会有相当的启发。你相信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么?在完全市场的分析框架中,市场本身具有的调节作用,可以做到近乎完美的优胜劣汰,令生产者、零售商和消费者全部受益。但事实又是怎样?华联这种在市场上做大的超市,两块七的昂贵价格,都不能保证这个馒头的质地与地摊的廉价食品相区隔。媒体的曝光是偶发事件,在更日常性的时刻,利用消费者群体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生产者是可以以假乱真、牟取暴利的,他们甚至可以凭此获得美誉和信任,击败那些可能相对质优价廉的馒头,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果。
中国经济学界流传着种种似是而非的观念。譬如对自私的强调,认为每个人自私将对整个市场产生正效应,自私简直成为了一种美德。那又该怎样解释瘦肉精、染色馒头、毒牛奶这些超越底线的自私行为下的产物?那些借亚当斯密名义鼓吹自私正当性的经济学者,事实上是在歪曲斯密——— 抽空读下他的《道德情操论》吧。
人类不可能没有自己的私欲,但问题在于,如果我们对人性有基本了解,就不应一味鼓励私欲:一面为自私正名,一面谴责染色馒头之违背公德,这本身是一种逻辑错乱。信息不对称现象,市场自身很难给出解决方案,政府作为 “看得见的手”,其作用由此变得重要。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一个好的、“看得见”的监管。
当盛禄公司可以一边生产染色馒头,一边每月一次拿着质优馒头到监管部门办公室接受检查时,可以弥平信息不对称的那只政府的手,等于断臂了。这对盛禄公司是一种正面激励,导致他们不断制造伪劣产品出售的道德风险。
这些有毒食品的面世,和现在社会的价值失序与敬畏缺失攸关。毁掉一代人的信仰与敬畏容易,想要重建就很难。价值重建非一朝一夕之事,在转型时期,可能也需要猛药来对治市场失序——— 加大生产伪劣食品者的成本,从严从重处理!现有的处罚标准,和每天3万个馒头的销售收益及产生的消费者健康损害相比,显得太轻了。 (韩福东 知名媒体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