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官员说了,“公务员的道德底线,理应要高于普通百姓。”这句话哪来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生长在名为《南通市公务员思想道德和社会诚信行为规范》的红头文件里。据报道,该“规范”将至少40种有违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行为明令禁止,其中包括观看黄色录像、不见义勇为、搞婚外情、违章搭建等行为。
据说,该“规范”出台的目的是“重构公务员群体的价值体系”,要让公务员首先做一个“好人”。但在我看来,与其说这份文件是想塑造一个“好人”,还不如说是想塑造一个“圣人”。毕竟,这不是一两个要求,而是一大堆要求,数十条“禁止”之下,何人又敢拍着胸脯保证自己永不撞线呢?更何况有些行为是否该归到“不道德”行列中去,尚属两说——— 当年沸沸扬扬 “夫妻看黄碟案”,最后还不是以警方道歉了结了吗?
因此,这份出发点很“良善”的文件,我觉得却是脱离现实。必须要说的是,鄙人对这份红头文件看不上眼,并不代表着我就认为公务员就不该受到规范约束。实际上,公务员不但要在社会中受到约束,更要在约束上多于百姓。只不过,不能将约束公务员简单操作为拿着道德去捆住公务员。道德要捆公务员,当然没问题,可甩道德绳索的,不能是红头文件,而应是街坊邻里的臧否之声,民间舆论的价值取向。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因而,要想让公务员的道德保持在正常的水准之上,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掌握在公务员手中的权力打散,让掌握权力者没有机会、没有能力去腐化。没了手中权力的映衬,公务员也就一普通人,公务员行当也就一普通职业,何劳红头文件来专门强调道德?
让人郁闷的是,这些年来,我们很少见到权力被打散,却时常可见某某官员“一言九鼎”的事情;我们难以轻松说出公务员道德高于百姓,却时常见到张二江之流轮番出现,令百姓所不齿。在此种情况之下,即便约束官员道德的东西再多,可人们又怎能给予信任呢?这就好比,上了大学该学高数了,学校老师却天天在强调“饭前便后要洗手”,这种诡异的状况,能不让人腻歪? 曹旭刚(相关报道见A2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