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5日,国际油价当日暴跌,纽约NYMEX原油期价跌破100美元/桶,跌幅均达到8.6%,创下2年来最大
的跌幅。分析油价暴跌的理由很多,大致归类为三种,看上去也都非常有逻辑。
首先,从市场供需关系这个最常见的角度来分析。比如现在全球石油需求,因为高企的油价而消费意愿减少(即使跌破100美元,全球仍然处在高油价时代);而因为油价高可以多赚钱,所以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可能大幅度提高产量。因此下跌是油价即将均衡的表现。
但这种分析常常不那么让人满意。尽管对于石油是稀缺资源人类早有预警一般的理论:石油峰值论。但至少在1972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每一次油价的大幅度变化,无论上涨还是暴跌几乎都和供需关系无关。在正常的情况下,石油的供应增长是略高于石油需求增长的。
因此就有了第二种政治因素的说法——— 说是打死了本拉登,反恐战争胜利了,世界石油的主要输出地区中东就安宁了,石油可以顺利发到世界各地了。但这从来都不是油价剧烈波动的正解。除了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确造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供应一度相当紧张,油价高企之外——— 其他时间里的中东战争,从两伊战争到海湾战争,再到包括前不久的利比亚事件,实际上对全球石油供应的影响都只是短暂的心理影响,而没有长期的因果关系。
最后是有关原油投资者进行投资的分析,认为原油作为大宗商品涨了这么多了,不可能一直上涨总该跌跌了,于是油价就跌了。这好像什么理由都没有说纯粹是投资趋势分析,但很不巧的是美元在此刻却应声上涨了。
这当然不是巧合的现象,而是国际资本市场的跷跷板现象。因为石油涨美元跌,石油跌美元涨,这已是全球资本市场多年的实际。只要打开石油和美元期货价格趋势的K线图就可以看到这种负相关性。
这一轮石油牛市时间起自2003年。当时NYMEX石油期货价格只有30美元/桶左右,到2008年历史最高点150美元/桶,是一路上扬的;而同期美元绵绵不休地跌了5年。它们唯一双双暴跌发生在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年初。但那短暂的6个月,是次贷危机最为紧张的时刻,是全球流动性最为缺乏的时段,完全是资本市场的黑天鹅的时间。之后美元和石油价格趋势的双方负相关性再现——— 石油涨美元跌,一直到这次石油的暴跌,才有了美元的再次上涨。
石油对人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为它有一个别名叫“工业血液”。但这是健康的经济运行之中对石油的叫法,这个叫法里的石油是有可能按照市场的供需关系,形成较为稳定的油价。但石油成为大宗商品,成为期货投资的主要金融产品,却有另外一个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别名,叫“石油美元”。这个别名下的石油价格,就不一定会按照市场供需关系来波动。
假如这里需要猜谜,那就不要猜石油的谜语,因为只说工业血液是猜不透油价迷局的,国际油价的真相要从美元的故事里找。但也有点恐怖,因为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来,美元成了世界上唯一资产和资源价格的货币标准。按理它应该为所有危险极大的油价波动负责,可谁来监管呢?光靠美国自己可不行,不是说“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吗?(陈宁远 经济观察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