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旭刚
联合利华又因涨价陷入舆论漩涡。24日,联合利华旗下的夏士莲、力士两大品牌在广州等地部分超市涨价10%。由于此前因散布涨价信息,联合利华被发改委罚款200万元,因而,虽然联合利华的此番涨价低调无比,但还是没能摆脱媒体的注意,一时之间,议论纷纷。
显然,在物价已成为民生焦点的当下,在联合利华因为涨价问题被发改委破天荒地给予200万元罚款的背景之下,联合利华在价格问题上的种种表现,已多少具有标本或者典型的味道。当它按捺不住,终于摆脱了发改委“约谈”紧箍咒再次涨价之时,我们该何以面对?
或许,标本固然有被聚焦的价值,但如果只是将眼光投射于联合利华这个标本之上,而忽略了发改委这一标本塑造的推手,以及潜藏在两者背后的包括市场经济、物价在内的诸多问题,那么,对联合利华的聚焦,注定只能是一种无意义且情绪化的聚焦。现在需要的,不只是某种无力的道德谴责,更需要对于市场肌理的精确诊断。
此前发改委的约谈和那张前无古人的200万罚单,就引来了一场是非质疑:发改委为何不约谈“两桶油”,为何对低调涨价的宝洁视而不见,为何对玩着“瘦身”这样变相涨价戏法的饮料厂商听而不闻?……
虽然,亦有声音简单地斥责着联合利华的涨价行为,然而,在涨价成为公众普遍感受的当下,这种斥责多少却显得有些孱弱无力。如果是个别企业凭借垄断或者行业优势地位挖空心思地操纵、串联涨价,那我们当然有理由去斥责它,当然有理由认为它的血液里缺乏道德的血液,但如果这种涨价只是涨价大潮中的一朵浪花,那我们需要反思的,就不只是“行政的手”为什么失效的问题,还要包括我们的市场环境、监管措施以及相关政策的得失。
对此,有学者早就指出,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没有大的天灾,一定是个货币问题,如果是宏观政策出了问题,用微观控制的方式去解决,注定很无力甚至无效。在这里,所谓的微观控制的方式,无疑就是约谈、限价之类的手段。以此来看,发改委的做法,显然没有打到价格问题的七寸之上。而这,也恰恰是公众虽然对涨价不满,但却同时对发改委“收拾”联合利华等涨价企业亦多腹诽的根源所在。试想,根本问题解决不了,主要矛盾抓不住,再多的价格调控措施,注定只能沦落为一纸空文,当行政“约谈”被彻底撇开之时,我们岂能只是谴责“顶风作案”“罪大恶极”?
我们无意于为涨价企业作辩解,但必须要看到,不管是联合利华也罢,还是别的什么企业也罢,都只是市场中的一个个体,都只是宏观政策的飓风以及市场土壤中的被裹挟者,他们的任何行为,都摆脱不了大政策与大环境的影响。当权力干预失效的时候,比紧盯联合利华们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唯有对大环境、大机制的改善。就当下而言,亟须做的,并非是监督棒打包括联合利华在内的一干企业的涨价诉求,而是要认真审视我们的宏观政策有无不当之处,我们的市场机制有无不完善之处,我们的监管政策有无欠妥之处。只有号准了经济的脉搏,找准了价格普遍上涨的七寸,开对了调整的药方,才会达成价格调控的美好愿景。
这是一个市场经济命题,绝非仅是一个道德品质命题。
(相关报道见A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