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全国中药材价格的普涨,西安中药材市场也是水涨船高。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年初以来,从批发到零售环节,包括家庭常用中药在内的中药材价格集体“翻跟头”。
相关新闻:济南中药价格疯涨成贵族药 3服感冒药160元
泡枸杞酒煮百合粥“辅材”涨幅超三成
“都涨了。”在西安万寿路中药材批发市场,一位张姓批发商指着店内的药材告诉记者,菊花涨了七八块钱 (每公斤,下同);百合60元涨到80元;人参原来100多元,现在300多元;三七原来120元,现在380元;麦冬原来80多元,现在120元左右……而这些都是家庭常用中药。
记者粗算了一下,涨幅较大的如人参、三七已接近200%;其余品种涨幅大多在30%以上,这从另外几名批发商那里得到了印证。
对于许多市民惯常用来泡茶、煮粥、做菜的养生型药材,也不例外,“供货商涨价了,超市肯定也要涨。”星火路一家超市里,工作人员指着袋装的百合、菊花、枸杞等这么告诉记者。
门诊部一服药年前6元现在11元
在销售终端的各医药超市,情况如何?“一天一个价。”龙首北路一家医药超市的收银员告诉记者,每天给顾客结账时,打出的价格一天比一天高,“菊花昨天1块8(10克),今天就2块了。”她举例说。北郊、城中及城南等另外3家药店,同样涨幅不小。
而一些中医院及门诊部的药价也大涨。在西华门一家中医门诊部记者看到,划价、取药窗口的患者络绎不绝。一位老太太手里的药单上,列了13味中药,其中大多数都很常见。划完价后她不住摇头,“年前一服药才6块钱,现在11块!”
未见游资炒作缺货、进价高是涨价主因
虽然价格涨了,但不少商家的生意却不好做了。“生意不行,和去年比差远了。”一位店主告诉记者,“别看批发价高,进价也高啊。”
南方多地中药材价格飙涨的原因之一,是游资的疯狂炒作。但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省经济学会会长冯家臻告诉记者:“西安市场中药材涨价,暂时还没有发现游资炒作的情况。”“缺货、进价高。”西安万寿路中药材批发市场几位批发商给出了相同的答案。“南方很多地方的药农都不种药材了,收购商开着车到村里去都收不到药材。”一位店主这样告诉记者。
而中药材价格的飙涨,大大提高了一些中药企业的生产成本。冯家臻建议物价部门应有所反应,“要是按照目前的定价,很多中药企业根本无法维持生产,有的药厂甚至已经停产了。”“现在经营压力很大,如果实在扛不住,我们最近打算涨价。”西安东郊一家药企的负责人王先生告诉记者。
记者调查
价格飙涨 药农未受益
作为我省中药材产业基地的陕南地区,产品销往包括西安在内的全国药材市场。年初以来收购价的大幅提高也直接带涨了西安市场药价。那么,药农是否因此受益?记者调查发现,答案是否定的。
商洛市商州区孝义镇李河滩村是当地有名的中药材基地,主要品种有黄芩、柴胡等。村支书李巴曹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年初黄芩收购价从每公斤8块钱左右涨到20块钱,柴胡则从36块钱涨到近60块钱。“但是化肥、种子都涨价了,药材不涨不行啊。”“用工成本上升,药农雇不起人挖药是涨价的主要原因之一。”冯家臻表示,提高用工费直接影响了药农收益,实际上药农并未受益。“产量少了,货源紧张,肯定要涨价。”冯家臻告诉记者。此外,油价上涨和各种名目繁多的过路费也使得物流成本大大增加。“从田间地头运到批发市场,中间的物流环节再次为涨价‘加码’。”
专家建议
抓住契机 壮大我省中药产业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涨价能够带动我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冯家臻认为,应该充分发挥和利用价格导向作用,从提高药农种植积极性开始做大产业。“现在种药的人比以前稍微多了一些,药农的积极性有所提高。”旬阳县中药材协会会长吴群军建议,应进一步推进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对于药农信息获取不及时、市场灵敏度不高等问题,政府应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更多支持。截至2010年年底,我省已有38个产品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其中,中药材类的有商洛丹参、子洲黄芪、汉中附子、略阳杜仲、略阳天麻、略阳猪苓、平利绞股蓝入选。“目前我省中药产业在医药工业中占比还不到一半,对于我省这样一个中药材产出大省来说,比例偏低。”冯家臻建议,要做大中药产业,需从种植、生产制造、流通、研发四个环节着手,核心是培育大企业,建设大基地、培育大市场、建设(产学研)大平台。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刘雪涛 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