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生命科学”网站(LiveScience)评出了世界上最致命的10种动物。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世界上最致命的动物不是鳄鱼、大白鲨和非洲雄狮,而是毫不起眼的蚊子。
从20世纪50年代掀起的“爱国卫生运动”开始,成都市民与蚊子斗法已经历时半个多世纪。“滴滴涕”“六六六”“敌敌畏”“拟除虫聚酯类化学制剂”……如今,“老成都”夏日夜晚树下摇扇子回忆当年,人蚊大战仍是不可遗忘的一道风景。
第1回合
时间:上世纪50年代
武器:“滴滴涕”
“‘滴滴涕’能长期存在于生态环境之中,不能被分解,会堆积在人体之中。”成都市疾控中心何建邯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滴滴涕’(DDT)是一种粉末,通过作用于蚊子的神经细胞来杀死它们。”
1952年春,我国发动了“爱国卫生运动”。1953年,成都市卫生防疫站成立,全面展开“滴滴涕”的地面喷射工作。当时,成都市卫生防疫站的工作人员,身穿白大褂,戴着白口罩,蹬着三轮车跑遍大街小巷。三轮车一停,背上手动的喷雾器,“呲———呲———”喷洒灭蚊、灭蝇的杀虫剂。市区公厕、市政工人宿舍、部分学校、机关、团体、住宅区和垃圾堆等均受到喷射,和老鼠一样,蚊子成为人们的公敌。
虽然出动大量人力齐心灭蚊,但是蚊子仍然像影子一样,时不时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滴滴涕”灭蚊的能力越来越弱,同时污染严重,于是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2回合
时间:上世纪60年代
武器:“六六六”加硫磺
上世纪60年代初期,“六六六”加硫磺登场,用烟熏的方式消灭蚊子。期间,有关政府部门也组织群众作为临时消毒员,和蚊子打起“群众战争”。
退休职工张老先生还记得,那时人多住大杂院或简易平房,伏天都在纳凉,蚊子岂肯饶你!于是,街巷里的大妈一声号令,家家户户都出动,清沟,填凼,扫垃圾,然后在旮旯死角燃起掺了“六六六”加硫磺的稻草堆,放眼一望,四处烟雾弥漫,十分壮观。浓烟直击蚊子巢穴,让蚊子断子绝孙。几个回合下来,蚊子几近杀灭。
“那时候的卫生靠大家共同动手,街道还经常开展大扫除,每逢这种时候,家家户户都翻箱倒柜大搞卫生。”退休职工关大妈说,那时候各单位都有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简称“爱卫会”),基本都是单位一二把手兼任主任。单位每周检查一次卫生,宿舍、办公室都在检查之列,不合格的扣奖金。此外,街道、企事业单位还通过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来宣传爱国卫生运动,节目有快板、小合唱等。
第3回合
时间:上世纪70年代
武器:“敌敌畏”
人们发现,一开始用烟熏的效果很好,可是慢慢就没效果了。敌敌畏是上世纪70年代广泛使用的农药,也常用来消灭蚊蝇。成都市卫生防疫站的灭蚊武器也进一步升级,除了广泛使用的背负式喷雾器,还出现了机动喷雾器,同样是背在肩上的装备,只是,喷雾器的动力不是手动而是汽油发动机。
今年40多岁的刘先生还记得,小时候,到了盛夏父亲就会用一小团棉花蘸满敌敌畏的液体,用一根绳子拴着棉球悬挂在屋里,熏蚊子、苍蝇等。刘先生回忆说,那几天满屋都是农药味,总会有些头晕、恶心的症状,味道散尽后,症状也就消失了。现在想来,那时多危险,长期吸入敌敌畏是有中毒反应的。后来,供销社里出现了蚊香,那时的蚊香不如现在的盘香精致:筷子粗的竹签上包裹了一层锯末和药剂的混合物,紫红色的,半米多长,插在有裂缝的桌椅腿上,点着火,黑烟滚滚,蚊子被吓跑了,但人也熏得差不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