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报讯(记者王联虎) 6月14日,全国第一批、西安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高新区在都市之门举行20周年文艺晚会暨创业创新人物表彰大会,高新区管委会员工、退休老领导和相关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24位(家)参与高新区创业和建设者获“创业创新人物”奖。陕西省副省长景俊海出席并致辞。
20年创业成绩斐然
1991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首批21个国家级高新区,西安高新区是其中之一。当年6月14日,西安高新区在一片农田中启动建设。
西安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赵红专回忆道:“20年前的今天(6月14日),在一场蒙蒙细雨中,西安高新区在古城西南郊外一片泥泞中破土动工,拉开了高新区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序幕。”
崔林涛,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原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高新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是西安高新区筹备、建设的决策者和见证人。他说:“西安高新区的设立,是长期以来西安渴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动力,是与国家推动科技产业化政策有效结合的产物。这个‘试验田’对西安、陕西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陕西作为全国知名的科教大省,汇集了数量众多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拥有上百万科技人员,西安又是陕西科教实力的“核心区”。然而长期以来,陕西和西安科教优势没能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科技资源雄厚、经济发展滞后”被称为“陕西现象”。1991年设立的西安高新区,也承担了破解“陕西现象”的重任。
崔林涛说:“事实说明,西安高新区有力推动了陕西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且通过打破旧的体制壁垒,营造新的政策环境,采用特殊管理,通过‘温室效应’加快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西安高新区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为纽带、多种服务网络平台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出孵化成长、合作嫁接、院企分离、军民融合四大科技创新模式,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化。
24人荣获“创业创新人物”奖
高新区的发展,离不开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的支持努力,创业者勇于开拓、勇于创新,成为高新区20年贯穿始终的特征。在20周年庆典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高新区20年“创业创新人物”颁奖典礼。
据了解,西安高新区20年“创业创新人物”奖包括特别荣誉奖、产业推动奖、教育贡献奖、回国创业奖和科技创新奖等,共有24人(家)荣获这些奖项。
崔林涛因对高新区创立、创新体制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而获特别荣誉奖;西安法士特汽车传动有限公司李大开、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刘振宇等11人(家)获产业推动奖;高新一中皎秋萍,高新一小王桂珍,高新一幼方鸿霞获教育贡献奖;回国创业奖,用于表彰回国创业并填补国内或国际技术空白的留学归国人员,西安爱德华测量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宋建忠、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杨丰收等3人获奖;科技创新奖,用于表彰回国创业并填补国内或国际技术空白的留学归国人员,西安炬光科技有限公司刘兴盛、西安达刚路面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孙建西等6人获奖。
赵红专在致辞中指出,高新区的发展和壮大,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国家火炬计划、西部大开发战略、关天经济区规划的实施等重大机遇;得益于历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科学决策;得益于省市相关部门、区县、驻区垂直管理机构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共同推进;得益于高新区管委会、高科集团历届班子与全体干部员工的艰苦创业和锐意进取;得益于高新区广大企事业单位的齐心协力和开拓创新。
西安高新区20年的发展呈现出五大特点,即主导产业带动作用增强,产业规模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集群优势越发凸显;开发建设不断加快,项目开工再创新高;科技创新驱动力不断增强,创新创业空前活跃;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推进,服务效能建设得到提升。
走过了20年,西安高新区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高新区将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争创国家统筹科技资源示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示范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