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官员开设微博与民众沟通,在大陆尚处于萌芽状态,虽然这种新潮的从政方式一开始就受到媒体的重视与群众的鼓励,但效果却难言理想。台湾的政府官员运用社群网站的历程却完全不同,一开始外界并不看好,相关的质疑与批评很多,但随着官员们用心经营,与民众互动的情况反而渐入佳境。
台湾政界运用社群网站的时间较早,大约在5年前民进党部分年轻党工开始使用噗浪(Plurk),其功能类似于推特(Twitter),这些热情活泼的青年呼朋引伴共享噗浪后,发现了社群网页在联系感情与意见沟通上的巨大作用,因此广为运用,经过媒体报道之后形成话题。
目前最流行的社群网站是Facebook,中文翻译为“脸书”,目前有800万台湾使用者。脸书从2008年开始流行,初期由于有人玩得太过入迷而影响工作,有关机构甚至明令公务员不宜在上班时间上脸书与噗浪等社群网站。不过由于社群网站威力实在太强大,马英九在2011年初开设个人脸书账号,还鼓励公务员利用脸书与民众沟通意见、宣传政策,政府首长们只好改口称与公务、政策有关的不在禁止之列。
在马英九的鼓励下,许多高阶政府官员与地方政府首长纷纷加入脸书行列,这些政府官员账号部分有专人经营与响应,有些完全是亲力亲为,脸书上除了传达政策理念,也谈工作状况,偶尔涉及个人生活点滴与想法,细心的网友还能就其脸书动态了解官员的工作与生活节奏。
最初许多人质疑政府官员使用脸书做政策宣传不会有人看,岂料事在人为,官员平时正经严肃,在脸书上反而流露出人性的一面;有的官员口才不佳,面对摄影镜头显得拘谨,但在网络上使用文字沟通时却挥洒自如。政府官员在脸书上听到更多千奇百怪的意见与不同的声音,这种较为私人性质的沟通方式渗透力强,从联络情感与传达政策理念来看,确实有令人意外的效果。
目前各种社群网站种类很多,政府官员设立个人账号同样也引发有关法律与政治的疑虑。例如,官员在脸书上的言论是否代表其职务发言?脸书上的言行是否具有公共层面的法律效力?由于此种网络新生事物相关判例还很少,类似的质疑尚未有定论。所幸现在网民们逐渐了解如何在网络环境与真实世界中拿捏分寸,以保障个人隐私或避免纠纷,政府官员在网络上则更需明确区分“公领域”与“私领域”的差别,以免弄巧成拙。总之,网络并非万能,它只是个工具,如何运用得当,还是因人而异。(卢伯华 台湾资深媒体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