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为告别“土鳖”而消费?
有网友说这是“买椟还珠”的现代版,也有网友持反对意见。对此,心理学家担心了。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博士倪晓莉副教授说:“舆论本身就有心理暗示,造成抢购的紧迫感。这样的事件跟中国近几年的奢侈品消费有关,但过分在乎物质确实让我们担心,这类将新贵阶层,名、利连在一个层面上的宣传方式,特别容易让年轻人更虚荣,最害怕的是导致年轻人对成功价值观的改变。他们个人对成功的追求结果会不同。”
还有网友认为这样的抢购折射了明显的“土鳖”心态。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评论家李云雷说:“这代表对这次事件持反省态度的一部分人的想法,他们希望倡导一种理性消费观。我个人对此也持批评的意见,什么是理性消费,就是跟你实际生活需求有联系的消费行为,品牌抢购的愿望是被构建出来的,离实际的需要是有差距的。”
分析:消费主义观念太强大
纽约内衣设计师、曾书写时尚手记《内秀》的作者于晓丹告诉记者,在国外,杂志送品牌赠品的行为比较少,“国外的杂志客户较固定,定价也便宜,不需要有更多的方式来刺激销售。”于晓丹说,国外的年轻人追求个性的品牌,不会像国内的年轻人那样都盯着那几个大牌,“有些售价较高的年轻品牌,我都已经很有意见。国内出现这样的情况,跟我们的市场局限有关,我们的本土品牌发展不够充分,要么廉价,要么很贵,人们觉得同样的价钱,不如买一个大牌,没有中间这个层次,就会存在这样的情况。”
评论家李云雷也认为:“买东西很多不是因为需要才购买,一个农村的孩子为了买苹果的产品,卖掉了肾,听了真是痛心,但你不能完全怪孩子,这是各种媒体灌输给他的,商家构建欲望,造成很多误导,消费主义的观念太强大了,依靠一个个体去抵抗,特别不容易,所以我们需要有人对此作出批评。”本报记者 刘慧
■记者声音
警惕奢侈品文化泛滥
奢侈品文化最近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达芬奇家具被揭丑,让高档奢侈品多少变了味道,甚至让某些买奢侈品的人变成了笑话。还有人质疑过某些奢侈品所用材料不优质,全靠卖广告等,抵制奢侈品的活动也从来没有停止。加拿大作家娜奥米克莱恩在 《颠覆品牌全球统治:NOLOGO》一书中,毫不客气地说:“品牌化是气球经济:膨胀的速度快得惊人,但里面只是一团热空气。已有无数批评家手上拿着针,满心渴望戳破企业的气球,看到碎片掉满地。”
必须承认,奢侈品有其存在合理性和特殊性,它是人们取得认同的一种手段,也是人们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一种方式,但其背后的缺点也很明晰,它间接地带来了我们对自我文化的某种不认同。很多人提出要小心奢侈品陷阱,作家娜奥米克莱恩曾经也是迷恋名牌的少女,但后来她成为反思品牌文明最深刻、最重要的文化观察者。有人将她的书戏称为“灭LOGO”,因为她剖析的是跨国企业如何将品牌不断地深入消费者的私领域。对于年轻人,我们想提到的是因为“NOLOGO”而催生的一个新族群,NONO族,即远离和唾弃名牌,不靠名牌来显示社会地位,他们提倡简约,崇尚自然,回归纯真的“新节俭主义”生活。 刘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