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广阔
中央所属部门公开“三公经费”近日仍在继续。国家安监总局、国家民委、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统计局以及中国民用航空局又相继发布其“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情况。(7月20日《新闻晨报》)
在中央所属各部委、单位公开 “三公”经费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值得玩味的“小花絮”,比如有些
部委刻意选择在周末的时候公开,比如中国红十字会选择在深夜接近零点的时候公开,尽管在公开的时间选择上有些蹊跷,动机值得怀疑,但毕竟也算是公开了。
对于这些好不容易公开的 “三公经费”数据,公众和网友自然不会放过围观的机会,不但要围观,还要议论,还要质疑,还要追问,而这显然也正是中央政府推动“三公公开”的目的之一。而且,公众的质疑和追问,绝大多数情况下绝非是无理取闹,而是有理有据,合理正当。
比如国家人口计生委公布的“三公”数据显示,去年“三公经费”支出927.2万元,其中有一半都是因公出国、出境费用。这就让广大网友有点儿想不明白,你说中科院出国费用高或许是为了考察高科技,提高我们的科技发展水平;商务部出国费用高是为了谈生意,挣大钱,但是人口计生委花那么多钱出国,又是为了做什么呢?
有质疑其实很正常,“三公公开”的目的,除了信息透明,就是接受公众的监督,质疑正是公众实行监督权利的途径之一。但是要实现监督的目的,就离不开这些被质疑单位的积极回应,换言之,对于这些已经公开“三公经费”的单位和部门来说,既要经得起质疑,更要回应质疑,如果只有公开没有回应,则也就失去了公开的意义。
其实说到底,公开“三公经费”只是一种手段,公开的最终目的,是经过全民讨论,看看这些部门和单位的“三公”支出是否还有压缩的空间,是否还有节省的余地。如果按照公众心目中的“理想状态”,“三公”支出应该是不该花的钱就不能花,该花的钱也要省着花,而对于公款旅游、公款吃喝、公款浪费,则不但坚决不能花,还要追究那些花了的人的责任。
现在随着公开“三公经费”的部门和单位越来越多,公众的质疑也越来越多,但是几乎没有什么单位对这些质疑做出回应。如果仅仅是把这些枯燥的数据扔给公众,就代表着自己完成了“三公公开”的任务,那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公众确实存在误解,回应可以帮助公众消除误解,减少质疑;如果公开的数据确实存在不合理的成分,则就应该积极整改,满足公众的期待,最终实现公开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