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问题,水土流失、泥沙瘀积。
那么根据这么多的问题怎么办呢?单一的解决问题不行,我们提出了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就是建立连续的、区域的水系统格局,在区域尺度下,从黄土高原和秦岭山脉开始水系统要进行完整的对待。
第二部分,就是生物的保护系统,保护这里的生物,渭河是一条泛滥的河,同时形成大量的湿地,一直是生物多样性的栖息地,有2万余只鸟在这里栖息。这么年的开发,导致了栖息地的破碎化,我们构建一个连续的栖息地的网络,把它网络化,把孤立的栖息地,变成一个完整的景观生态系统。
我们做了两个物种的研究,一个是白鹭,对白鹭的栖息地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栖息地的网络。
第三个方面要进行得是文化遗产系统的保护,文化遗产系统目前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所有遗产点比较孤立,缺乏相互之间的联系,缺乏完整的保护,点很多,但是像珍珠散落在大地之上,没有连续的网络,以致于它的保护很多,但是见效比较难。
第二大问题,现在对点比较重视,缺乏对原有的线性遗产的保护,包括原有的丝绸之路,这些遗产正在消失。
我们的对策就是连接渭河两侧的遗产资源,构建文化遗产网络,而且是体验的网络,这是一个世界级的遗产区域,用遗产区域的概念进行遗产的保护。
第四个系统,我们希望建立一个休闲游憩系统,以人为本真正体现在人的生活,现状有很多公园和湿地、绿地,这些点同样还是散落的,分布在关中大地之上,问题就是刚才讲的空间孤立分布、缺乏连续性,缺乏走得通的廊道系统。
我们的战略就是经过叠加分析,要形成一个可达的,把孤立的帝王陵墓、宫殿连为一体,形成一个连续的遗产网络,这个遗产网络是一个区域性的,为未来的休闲留下一个空间,这个也是作为我们基础设施的一个关键点。
第五大系统就是视觉感知系统,古陵园是秦岭大地上最可以看得见的人文景观、我们对它进行了一个系统的视觉分析,把武陵源作为重点保护,然后发现遗产的视觉廊道,最后把五大系统声喝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叫生态基础设施,这个决定了我们城市可以在哪建设,不可以在哪建设,决定了城市未来发展的骨架,这是我们的大格局。
这是根据生态研究,得到的可以在哪开发,可以不在哪开发,这是沣东新城、沣西新城,可以高密度开发,其中在这里开发,在北部地区,主要是秦汉新城,它是紧邻武陵源,它的开发应该是低密度的、低高度的,比较敏感的区域就是草滩这一块,它是一个历史性的河脉,生态很好,这一代也是一个低密度的开发区,还有两个高密度开发,也不是这次规划的范围,我们也认为应该统一考虑,一个是未来的高铁中心,高铁站,这个可以作为高密度开发,还有就是泾渭交汇处、泾渭新区可以高强度开发,这是根据生态决定城市可以在哪建,不可以在哪建,以及建设的强度。
第三个我们做的一个大格局的定位,国家机遇、国家给这块地方的定位是国际化大都市,这是一个机遇,第二是省级战略,省里给它一个很高的定位,就是一轴、一河、两带的空间结构,一轴就是垂直于渭河的,西安、咸阳形成了一个发展轴,一河就是渭河,二带就是武陵源的保护带,还有秦岭的保护带,这是省级的发展战略。最后定位在西咸新区的,这个区域发展战略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地带。
除了咸阳和西安,有沣东新城、沣西新城、秦汉新城、空港新城,还有泾河新城,这是原来已经批过的,我们如何把大的定位跟生态基础设施相偶合,形成我们的规划,形成了繁华西咸,就是最西端的,对生态环境破坏最小、最视觉破坏最小、对文化遗产破坏最小的,就是沣东新城、沣西新城,还有健康西咸,就是国际竞技中心,还有文化西咸,就是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还有高效西咸,就是国际总部基地,最后就是生态西咸,就是国际生态休闲基地,这五段就是详细设计的重点。
第四部分我要讲的就是在上面总体的基础设施研究上,提出了渭河生态景观带的规划,我们有五大战略!构建新兴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第一大就是生态水系统,就是水系格局为骨架,构建完善的湿地系统与雨洪收集系统,全面恢复旱涝调剂。
第二就是渭河以南,就是秦岭,利用秦岭来的清流、清澈的水流穿过城市,这样有可能使城市变成一个水城,利用河流穿过新城,主要是西咸新城,这是沣西新城这一块,利用沣河从秦岭里来的清流,还有未来有可能引汉济渭,在水进入渭河之前,先进入城市,这样既不破坏水,又可以把水资源利用起来。
第三条途径,就是渭河以北,利用沟壑构建绿廊,绿廊变成了连接武陵源和廊道之间的绿廊。
这是第一大战略,构建以水系统为核心的基础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