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在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召开的中期业绩推介会上,这两家大型国有银行的高管分别表示,他们已经加强了对铁道部信贷的管理,都将贷款利率调到基准水平。
两家银行不约而同地将对铁道部的贷款利率上调到基准水平,这显然与“723”事故后铁路系统出现的变化有关。8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会议决定,在开展高铁及其在建项目的安全大检查的同时,适当降低高铁运营初期的速度,并暂停审批新的高铁建设项目。铁路系统近几年出现了高速扩张,这种扩张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度十分高,而银行之所以会来者不拒地向铁路系统提供信贷支持,显然有基于这种高速扩张能够产生的利益作出的考量。现在铁路系统出现了变化,这无疑将动摇原先的考量。因此,两家银行作出的这种调整,可以视为是它们维护自身利益的一种理性选择。
银行信贷过于集中于具有政府背景的投资项目,这深刻地反映出了我国经济运行的问题所在。一方面,政府主导了大多数投资项目,尤其是投资额巨大的 “铁公基”项目,在不断上升的存款压力之下,商业银行急于寻找优质信贷对象以赚取存贷息差,使其的信贷对象越来越集中于这种政府背景下的投资项目;另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改制的不够彻底,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政府可以予取予夺的“小金库”,在政府的统一调度下,面对这种有政府背景的信贷要求,商业银行也很难发挥出自主权。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此次建行和中行两家银行加强对铁道部信贷的管理,取消对其利率的优惠,无疑是一种值得肯定的进步。
其实,虽然我们现在仍然习惯于将类似建行、中行这样的大银行称为“国有商业银行”,但严格地说,它们在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以后,都已经不再是国有的独资银行,而是包容了各种成分的股份制银行,政府在这些银行中承担的角色也只能是股东,而不是可以对其发号施令的 “上级部门”。因此,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目前最需要的是转变观念,放弃以前那种担当政府投资项目坚强后盾的角色定位,以包括中小投资者在内的所有股东的利益为最高原则。建行、中行此次加强对铁道部信贷的管理,正是往这个方向迈进了重要的一步。(周俊生 媒体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