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头条回顾 联系方式:029-86519800 华商网官方微博
新闻首页 陕 西 调查·策划 国 内 时 评 社 会 国 际 图 片 网 事 娱 乐 体 育 人事任免 世园会 问道楼观
热点:皮革废料变胶囊 西安墓园 西安城墙假货之争 中华儒商诈捐 《泰坦尼克》热映 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柏树林古建筑失火 渣土车撞出租车  
华商网 > 新闻 > 华商评论
公众为何高频围观“税事”
http://news.hsw.cn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1-09-04 12:52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10658000定制,3元/月!
 
推 荐
61届世姐中国选手秀身材
61届世姐中国选手秀身材
贵州旱情加剧稻田绝收
贵州旱情加剧稻田绝收
·香港富商性虐女公关被控强奸 称已协议10万酬劳
·台北明星高中女生为上网廉价卖身 陷入援交丑闻
·香港38岁女子用斧子砍死21岁情人 疑因感情破裂
·男子遭特警队长刑讯逼供双手吊至伤残 涉事人被免
·南京一藏獒逃脱连咬5人 两岁男童下体重伤(图)
·网曝大庆4S店现全裸车模 当场脱光走秀(图)
 

 

  税事被高频围观的真正原因

  税事被高频围观的背后,其实就是现行政府导向型的税制模式,显然滞后于纳税人主导税制的文明要求,致使纳税人本应在税收治理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制度性的“嵌入”与体现。

  辛卯兔年税事之所以被社会高频围观,注定有其历史与现实、深层与表层、根本与非根本的原因。

  就现实、表层、非根本要素而言,“间接税为主,直接税为辅”是“馒头税”“月饼税”被高频围观的主要原因。在当下间接税税制安排下,几乎每个人只要消费,就已经向国家交了税,就已经成为“纳税者”了。这些间接税中,最多的是增值税,然后是消费税,最后就是营业税。而间接税有两大特点,一是税负的可转嫁性,也就是税负人可以不是负税人。二是征税的隐蔽性。就是说,在间接税下,每个人交了税,但却不知道交了税。因此,很难激发纳税者的权利意识,提醒纳税者追问自己税款的最终去向,使纳税者堕入 “植物人”的生存状态之中。但直接税不同,纳税者交了多少税,他心里很清楚,因此,税痛感很强,最易唤醒纳税者的权利意识,进而自觉监督税款的用途与最终归宿。因此,就技术要素而言,税事围观的近期目标应该设定在改革 “间接税为主,直接税为辅”格局方面,逐步改变目前间接税占60%左右,直接税占财政收入40%左右的畸形格局,为构建“直接税为主,间接税为辅”的中国税制新格局而努力。

  但在笔者看来,税事被高频围观的深层或根本原因有以下四点:

  第一,税制改革的终极目的模糊。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税制?我们的税改究竟要走向哪里?税制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为了谁?等等这些问题,都关乎税制改革根本方向。在这些问题上的糊涂与犹豫,直接关系着税制的优劣,税改的成败。现实中,税事被高频围观,根本说来就是因为没有将是否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利益总量,长期作为税制建设和税改的终极目的,没有以此作为税制优劣的终极评判标准,以及推进税改的终极目标。因此,也就只能被 “聚财”、促进经济发展、调节社会分配不公等具体目标所引导,哪里黑哪里歇。自然,就会将具体的行为主体——— 税务机关推入执法的尴尬之中。

  第二,忽视“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税制改革缺乏基本的价值基础。由于对“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缺乏正确理解,实践中,“以人为本”很容易异化为“以财为本”,当然最可能的是以“官员的财”为本,或者以 “一些人的财”为本。“以人为本”的本意就是以“所有的人”为本,以“所有人的利益”为本,除非利益发生根本性冲突,只能以 “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本。首先要以所有人的行为心理规律为本,尊重每个人恒久利己偶尔利他的行为心理规律,不能把每个纳税人当作觉悟非常高的个体。就税收治理而言,“以人为本”就应该是以纳税人为本,一切以纳税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情为纳税人所系,利为纳税人所谋。具体表现为“把纳税人当人看”与“使纳税人成为人”两大税收治理原则。也因为只有纳税人的存在才使征税人成为可能,因此,税事被高频围观的背后,其实就是现行政府导向型的税制模式,显然滞后于纳税人主导税制的文明要求,致使纳税人本应在税收治理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制度性的“嵌入”与体现。

  第三,税收法治的民意基础亟待加强。由于纳税人权利主体地位的缺失,现实中又缺乏长效的纳税人利益表达机制,这就使得现行税收法治的民意基础不坚实,距离广大纳税人的实际需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关键在于,由于民意基础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未经纳税人同意不得征税”的现代文明税收治理法治原则也就不可能实现制度性的保障,税法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反映纳税人的税收意志,包括用税意志。因此,“房产税”“房产证加名税”等等,自会被质疑。问题还在于,看似公众关注的是这些税可能给个人带来的经济负担,但深里说,无不追问的是税负轻重背后的税法合法性缺失。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本文认为当下中国只有“纳税者”,没有“纳税人”。“纳税者”仅仅是纳税义务人,只有“纳税人”才既是纳税义务人,也是纳税权利人。

  第四,税收治理问责机制有待完善和健全。任何管理,如果缺乏监督制衡,缺乏有效的问责机制,都可能背离管理者的良好愿望。税收治理问责机制有两个:一是征税环节的问责纠错机制,一是用税环节的问责纠错机制。这两个环节,哪一个都缺不了。前者显然尚不到位,税收立法、执法和司法环节存在不少问题。缺乏有效的监督问责机制,仅仅仰赖高的理想觉悟支撑的廉政保障制度与机制,一旦面对现实,就会令税制的原初设计者处处窘迫。后者,最为世人诟病和关注。用税结构与效率都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越来越让民众缺乏信心。且不说因为缺乏民主科学决策机制建设导致的税款浪费,就是因为廉政监督机制低效导致的用税腐败问题,早已不断地挑战民众的忍耐度了。而且,目前正在固化的一些基层政府工作人员“逢节必卡,逢事必卡”的不良风气,如不得到及时遏制,很可能大面积侵蚀执政基础。“财政透明,预算公开”,“三公消费”等等问题,一直是广大民众最为关切的问题。近年虽有进步,特别是今年中央机关“三公消费”羞羞答答的公开,都值得肯定。但是,这距离优良税制的期待,距离广大纳税人的基本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种供给与需求的差距有多大,纳税人对税事围观热议的动力就会有多大。

  坦率地说,中国税事被高频围观的背后,主要是因为我们现行税制本身存在的缺陷。因此,围观就是推进中国税改不可缺少的一支社会力量。围观着,就是爱护着,鞭策着,推动着,期待着。围观就等于还没有放弃!

  围观税事也呼唤公共理性

  围观的力量不容忽视,然而,围观也呼唤公共理性。缺乏公共理性的围观,或许南辕北辙,适得其反。税事围观同样,不能缺乏公共理性。通过理性围观,推进中国税改的良序转型,这是每一个成熟公民的共同期待。

  围观的力量不容忽视,特别是在转型中国的当下更是。然而,围观也呼唤公共理性。缺乏公共理性的围观,或许南辕北辙,适得其反。税事围观同样,不能缺乏公共理性。特别是面对税事围观正在呈现的 “由点到面、由利益到原则”,也就是“由浅入深,由具体要素到根本要素,由税负 ‘谁负’到主体权利”的态势,围观更需公共理性。

  一个或许至今不为一些国人认可的观点是,上半年一边倒的提高个税免征额的围观,其实就是一个值得深刻反思的现实案例。一方面,围观确实迫使个税免征额提高了,而且比预想的还要高。另一方面,围观也使中国个人所得税这种本已稀缺的直接纳税人人数,从9月1日开始,一下子少了6000万。结合前述中国税制存在的 “间接税为主,直接税为辅”问题及其税改的近期目标,无疑,本次个税免征额提高,背离了这一目标。从而也就是中国一下子失去了这么多具有一定税痛感的直接税纳税人,也使中国税改一下子失去了这么多的现实推动者。得焉失焉,只能留待以后评估了。

  公共理性告诉我们,现实中的选择,大多是在几个不完善的综合项之间进行。纯粹的选择项之间的选择,白痴也会做出最优的选择。“利之中求大,害之中求小”,这是基本的原则。抛却主观臆想,遵循客观理性,当是一切社会改进计划必须认同的价值导向与原则。

  通过理性围观,推进中国税改的良序转型,这是每一个成熟公民的共同期待。我们毕竟身处充满利益冲突与矛盾的现实之中,掂量、比较得失,每时每刻都在考验我们的智慧与胆略。命运就掌握在我们每个纳税人手里。

  如此看来,什么 “馒头税”“月饼税”“房产税”“房产证加名税”等等税事,都不过是一次让我们切实关注与我们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问题,表达我们真实税收意愿,唤醒我们作为纳税人的权利意识,培育我们现代公民品格的契机而已。也许,一个人的表达和呼吁难及本质,甚至不够清晰或准确,十分微弱。但我们相信,一群人持续执着的表达,迟早都会积聚足够的智慧与能量,冲破愚昧的大堤,奔赴税收文明的天地。

  税是我们为社会共同体运行支付的必要费用。税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税是万万不能的。税也是我们成为合格公民,成为一个有尊严的人的前提。每个人成为真正纳税人的那一天,也就是中国公民社会建成之日,也就是中国社会“经济繁荣富强、政治清明康健、公平正义彰显、充满无尽活力”的百年梦想实现之日。

  (姚轩鸽 税收伦理学者)

编辑:赵萌
分享到微博:
 
 
  相关新闻
·北京地税局称现行税制中无“月饼税”税种   11-09-02 15:26
·北京地税人员:月饼纳入福利费免缴个税作法违法   11-08-31 17:55
·月饼征税引热议 业内人士提醒9月发月饼可避税   11-08-30 16:37
·南京“月饼税”已征收多年 按市场价计征个税   11-08-30 10:24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