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商小记者们采访一位刚乘坐过地铁的老先生 本报记者 黄利健 摄
“您觉得坐地铁好玩不”、“你长大上学会不会坐地铁呢”……昨日上午,本报组织8名小记者采访,把地铁二号线17个站看了个遍。小记者们稀奇古怪的问题,让地铁车厢笑声不断。
据了解,四天试乘已于昨日结束,共有45638人次试乘了地铁。上线列车11列,正点率100%。
“采访”笔记记满两页
昨天上午,8名小记者如约从永宁门站乘上地铁列车。上初一的都梦真第一个进入“工作状态”。“小妹妹,你长大上学会不会乘地铁呢?”都梦真问一个叫董玉含的3岁小女孩。“会呀。”小女孩点头认真回答。
每“采访”一个人,都梦真都会礼貌地留下对方的姓名,遇到老人还会问问年龄。
从永宁门站到行政中心站,小梦真共采访到9位市民,“采访”笔记记满两页纸。“我建议老人乘坐地铁时最好有家人陪伴。”都梦真说。
地铁车厢留下“工作照”
路凡、潘朝阳、赵云起是3个小男孩,都上六年级。上车后,3人分头“采访”。
遇到一个与他们同龄的小乘客,几位小记者都好奇地凑过来问问题。正在另一节车厢采访的赵云起“发现”这个“新闻事件”,快步“飞”来,端起手中的相机,“咔嚓咔嚓”拍个不停。“我要给他们拍个地铁工作照。”赵云起认真地说。
通过观察和“采访”,赵云起建议为地铁站台增设直饮水机,方便乘客饮水。潘朝阳发现有人在车厢吃东西,他说以后乘地铁,他会随时以“小志愿者”身份善意劝阻不文明行为。
古稀夫妇与小记者合影
“老爷爷,您觉得西安地铁与北京地铁相比哪个更好?”路凡和潘朝阳问75岁的张先生。
面对几个“小记者”,张先生乐得笑哈哈。他摸摸潘朝阳的头,回答说:“当然西安地铁更好呀。西安地铁里还有你们这群可爱的小记者呢。”
快要下车时,张先生把老伴招呼到身边,专门和小记者们一起合影留念。
汉字写不全用拼音记录
小记者中年龄最小的是上二年级的王美懿。车行至行政中心站,在爸爸的鼓励下,她勇敢地向陌生的大人们发问:“老奶奶,您觉得坐地铁好玩不?”王美懿又问76岁的张奶奶。正在与老伴欣赏美景的张奶奶笑着说:“好玩,太好玩了。”记者翻开王美懿的笔记,看到“很震撼,太高兴了,希望每个小区都通地铁”字样记录,其中好几个字都用拼音代替。 本报记者 付亚娟 刘兢
小记者们 中的西安地铁
车身平稳不会感觉到不舒服
■赵云起(六年级)
西安的地铁设计得很是科学,在每一个地铁站都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墙。为了不让乘客感到压抑,车站里的文化墙都用的是鲜亮的颜色。如在永宁门车站看到的瓷砖唐仕女图,图案简洁、色彩明亮,使人们仿佛置身于唐文化当中……坐上地铁,车身平稳,不会使我们有不舒服的感觉。
读初中一年级的都梦真倒是细心地发现了西安地铁的一些问题,如分不清楚乘车时所在的地方到底哪一块属安全区,哪一块不属于安全区。为何地铁车厢里没有垃圾桶的设置,包括站台上也很少,要是有人临时有需要该怎么办?
西安地铁比北京的更人性化
■路凡(六年级)
9:30,我们大家来到永宁门地铁站,虽然我在北京坐过地铁,但还是特别想坐坐西安的地铁。
进入站台,我发现西安地铁比北京的更人性化。在北京,人们在站台等车没有凳子,但是西安有长凳。而且,北京地铁的线路图往往都在柱子上贴着,人们跑去看线路图时,有时会错过地铁,而西安地铁的线路图标识在轨道和站台的隔离门上,人们抬头就能看见,不会错过地铁。在每道隔离门旁边都会有一个挂在天花板上的电视,上面写着下一站是什么站,下一趟列车还有多长时间到达。这些设计给人们带来许多的方便。
我们上了地铁,发现门上有一个长条形的LED灯,旁边写着下站次哪个侧门开。原来这是因为车厢的左右各有一个门,在列车往返运行时,开的门是不同的,所以在门上标示出这个,人们就直接看门口哪边的灯亮了就在哪边下。我们在车上采访了两对老夫妇和一个同龄的学生,他们显得特别激动和高兴,认为这是西安的一大发展。
环境卫生都可以和飞机媲美了
■都梦真(初一)
在几年前许多城市已经开通地铁,小学时我想西安什么时候能通上地铁呢?现在我的梦想实现了。
当我走进地铁站时情不自禁感叹道好美啊!我们还没等到一分钟地铁就来了。我在等车时发现了一大缺点,在车即将到时广播说要站在安全区,可是却没有标明,哪里是安全区、哪里是危险区,有些人不知道,还站在危险区等车,这一点不好,希望改进。我在永宁门车站上车时看了看表,是九点五十一,而当我到行政中心站下车时,还不到十点,这充分说明了地铁之快。在地铁车厢时我有一点诧异,这是地铁吗?环境卫生都可以和飞机媲美了。
作为西安的一分子,我也要为西安的发展贡献出自己那一份微薄的力量,集合起大家的力量,让西安早日成为国际大都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