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永不退休的院士
在此次增选的工程院院士中,年龄最大的是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徐銤,今年74岁。院士不用退休么?
其实,中国工程院院士为终身荣誉,不存在退休的概念。根据《中国工程院章程》,工程院是“中国工程科学技术界的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而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而院士的待遇也是终身制,尽管没有明文规定,但几乎所有的院士都享受相当于副省(副部)级待遇。
在此次增选的新院士中,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沈祖尧引人关注。沈祖尧为肠胃研究权威,2003年非典爆发期间,他积极进行抗疫工作,与另外两名香港医生同被《时代》周刊誉为当年的“亚洲英雄”。在此次增选的新院士中,他也是唯一一位来自香港的科学家。
本版文字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张小刚采写
术业精专建树卓然
唐长红
主持研制新“飞豹”
男,52岁,中航工业一飞院总设计师、兼飞机公司总设计师,著名学者型航空专家。
作为我国飞机设计领域领军人物,唐长红一直从事飞机气动弹性、结构强度、总体设计工作。先后参与“飞豹”飞机设计的全过程,参加了运七-200A飞机的研制和MPC-75支线机国际合作,负责AE100飞机型号技术支持和设计管理工作及多项型号技术攻关项目,并全面主持了新“飞豹”和国家重点项目的研制工作。由他担纲设计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飞豹”飞机交付部队后被誉为“最好用的飞机”,也是国产战机中唯一被空、海军同时选中的进攻型主战机种。
段宝岩
研究成果应用于探月、神舟
男,56岁,现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长期从事电子机械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致力于电子装备机电耦合问题的研究。主持国防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等多项重点或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探月工程、神舟飞船工程、大射电望远镜等国家重大工程与装备中。
在他参与的大射电望远镜国际合作项目中,提出了新一代大射电望远镜光机电一体化创新设计方案,可使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美国Arecibo望远镜的重量由1000吨降至20~30吨,造价降低1~2个量级,而且精确度也可同时得到提高。
杨绍卿
主持研制我国首个智能弹药装备
男,70岁,现为中国兵器工业第二○三研究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项目总设计师、中国兵器工业首席专家。
长期从事火箭与灵巧弹药的理论和工程技术工作,历任国家重点课题“火箭弹飞行理论”技术负责人、“末敏弹系统技术预研”总研究师、“末敏弹先期技术演示验证”总研究师、“火箭末敏弹系统”型号总设计师、“炮射末敏弹系统”型号总设计师等职。
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智能弹药装备——某型末敏弹武器系统,对目标的命中率比国际最好水平高近30个百分点,成为“我军最有效、最具威慑力的远距离反装甲武器”。
刘加平
致力于西部低能耗建筑
男,54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攻建筑热工与节能的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
综合运用建筑热工、建筑设计、建筑气候、建筑历史、建筑构造以及太阳能利用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以研发低能耗建筑为主线,在中国西部传统民居建筑的再生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去年他带领的团队完成了4种类型低能耗建筑的创作设计和实践。在陕西、云南、宁夏等省建成示范建筑60多万平方米,在5·12地震重灾区——彭州市大坪村建成的约2万平方米示范建筑,被誉为“灾后重建首个节能低碳乡村”。
相关新闻
32位入选院士1个月前被猜中
早在一个月前,网络上就已出现了院士增选结果的“不完全名单”。
11月7日,网友“微尘”在其新浪博客上发布了一篇博文——《201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已定结果(部分已定)》。这份网络上最早的榜单有15人,均为工程院此前公布的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
11月11日,荆楚网网友“gensh?en”发帖《2011年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按学部详细列出了2011年度两院“新院士”名单,其中工程院33位新院士中,除工程管理学部中邱菀华不在最终名单外,其他32人全部在列,命中率高达97%。
无独有偶,2009年中科院院士增选结果是在12月4日官方公布的,但在2009年11月2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杂志社的任胜利博士在其博客上发布了一份详尽的中科院新当选院士名单,共35人,与最终公布的名单完全吻合。
而工程院相关负责人称,在国务院还没有批复以前,工程院是不会提前公布或者通知院士的,网络上的名单可能是通过院士本人了解到的。网络上的这份33人名单和最终的54人名单相比,显然是不完全名单,说明“是非正式的途径获得,不符合规定”。据《法制晚报》
|